77年曠世愛情:你說你會回來 我就等了一生[推廣]

人的一生不需要很多愛情故事來裝點
也許只有一個
卻要用一生來演繹
她叫張淑英
他叫鐘崇鑫

1935年
年僅15歲
她第一次見到了摯愛
那年他30歲
長得高大卻很溫柔

他問她
會不會寫字
她回答“會的”
并隨手寫下“洋頭口”三個字
那時她才明白
原來世間真的有一見鐘情
他們相愛了

細心的他知道淑英愛美
結婚當天還親自為她披上白紗
滿足了她的少女心愿
婚后更是主動把自己的工資
全部交給淑英打理
“他很節儉
卻對我大方得很
我想買旗袍
還是好吃好玩的
他都一律支持。”

年輕時的張淑英
新婚燕爾
畫眉窗下
他叫她阿妹
她羞澀不已
只叫他
你或“哎”
戰火紛飛的歲月
哪兒能有長久的歡愉

沒過兩年
淞滬會戰爆發
崇鑫被調往上海奔赴抗日戰場
離別前,他匆匆回家一趟
淑英緊跟著他去到了車站
淑英還當是尋常小別
可是分離時
崇鑫突然從背后跑上來抱住了她
那天的常熟
車站人流熙熙攘壤
他抱著她淚水往下流
他說
阿妹,我會回來的

可是他再也沒有回來
女孩兒每天都在
苦苦打聽年輕丈夫的消息
從此以后在碼頭的等待
盼望幾乎填滿了她的每一天
等啊等
等了多少個春夏秋冬
日起日落
小鎮的馬蹄聲、腳步聲
街頭巷尾只要有陌生人來
她都以為是他回來了
她心存僥幸
“也許他可以做個逃兵
只要他能活下來”


日子一晃就到了1944年
張淑英遇見了丈夫的戰友
戰友告訴她
丈夫已經在前線陣亡了
她怎么也不肯信
只叫丈夫的戰友幫她聯系總部的軍長
很快地
軍長發來了回信
“兄陣亡,無法函告
經常想起鐘兄英明才干
至今耿耿于懷”
悲痛欲絕的她哭著回到了家
萬念俱灰
七年芳華
卻等來一個噩耗
多少個輾轉難眠的夜里
往事飄零在風雨里

從17歲到93歲
她把離別的一幕終生銘記

為了紀念丈夫
張淑英把之前給他買好的衣料
縫制了一件旗袍穿在身上
并拍下了一張照片
多年后
張淑英在一本書上終于看到這么一個段落
不忍卒讀
“城外部隊苦戰三日
打到12月12日上午
第71軍第87師的三個旅已傷亡殆盡
二五九旅旅長易安華
參謀主任鐘崇鑫
和旅部直屬部隊官兵全部陣亡于雨花臺”
一寸相思千萬緒
人間沒個安排處

確認了他犧牲
但
靈位在哪?
尸骨又在哪?
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張淑英
這么多年她也從未放棄過尋找
她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
細心的志愿者
將兩人年輕時的照片
合成了一張珍貴的
而且是唯一的"合影"
張淑英流淚了

“這輩子還能與他相見
77年了,只在夢里發生過一次
當時夢見他已經娶妻生子
愛了一輩子
想了一輩子”
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春閨夢里人

這張照片,是志愿者在浙江檔案館找到的,鐘崇鑫黃埔軍校畢業時的戎裝照
此后不久
志愿者查明鐘崇鑫的靈位
存放在臺北忠烈祠
得知消息后
張淑英執意要去臺灣
這場跨越77年的重逢
只為去看一眼那一個
她刻骨銘記了一生的名字
鐘崇鑫

老人在飛機上
就像一個少女快要見到情郎
一直睜大眼睛望著窗外
嘴唇邊一直掛著淺淺的微笑
這樣的情感
她心中的美好或是遺憾
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吧

張淑英終于在臺北
見到了讓她等待了一生的愛人
她哭著說:
“我不顧生死來看你
為了你我的眼淚都要哭干了”

人世間最大的悲情
莫過于我還念著你
卻只能見字如晤

老人說
“我這輩子只哭過三次
上輩子欠他的
都是為他哭的”

新婚燕爾送他上前線
7年后得知他戰死
她一路哭著回家
70年后拿著與愛人的合照
又流淚了
她說是記事以來第二次流淚
93歲的她來到他靈前
她第三次流淚

他給她兩年
她愛了他一生
去臺灣的七天時間里
張淑英去了忠烈祠三次
每次都呆呆地望著牌匾
不發一言
她說:
能多看他一會是一會吧

我終于找到你了
從此再也不分別
時光穿越瘡痍
也見證重生
今天
我們再也不用
在戰火紛飛中
苦苦尋找等待
那個陪我們白了頭發的人
是我們應該用生命去愛護的人
不能讓時光倒流的我們
更不能讓時光白了他們的頭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