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醫院診斷出寶寶是自閉癥或疑似自閉癥怎么辦 昆山孩子有行為問題怎么矯正
[paragraph] 特殊兒童問題行為的干預 行為干預(behavioral intervention)是介入并人為中斷某行為發生、發展的自然過程,力圖消除或改變該行為的干預方式。廣泛應用于臨床兒童心理研究及教育實驗。一般程序是選定干預目標、評價目標行為現狀、擬定干預方案并實施、評價目標行為的改變。 學會夸孩子 要幫助孩子改變不正確的行為或暴力行為,首先要做的不是看問題行為本身,而是要找到什么是正確的取代行為。每一個行為都有它內在的意義,是孩子與其他人的一種溝通方式,而他們這些問題行為,能更加有效的幫助他們達到目的。當我們試圖要消除一些不適當的行為,卻沒有想到要去教孩子怎么做,那孩子就無法來和我們表達他們的意思。一直強調夸孩子,很多家長在在給孩子做訓練的時候用的很好,但也要記住,在我們的生活里,也要學會夸孩子。“夸獎”并不難,難的是怎樣正確的去夸獎孩子。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夸孩子,不應該只能看到他們做的特別棒的地方,而要看到他們做的對的地方,在沒有不適當行為,就是一個好的行為。1、孩子很好的在椅子上安坐5分鐘,沒有到處亂跑,影響課堂,對有好動的問題行為兒童來說,值得夸。2、孩子在你要求完成某件任務時,能較好的根據指令完成任務,沒有不好的行為問題出現,值得夸。3、孩子在吃飯的時候,安靜的坐在飯桌前,沒有到處亂跑,讓家長追著喂飯的時候(平時可能會到處跑),值得夸。 學會對孩子說“不” 作為長輩,都慣性地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標準來告訴孩子“不可以怎樣”“這個不可以”。當長輩說“不要…”的時候,有些孩子會聽從,并慢慢的改掉了慣;有些孩子會暫時的停止原來做的事情,但過了一會有開始做了;還有一些孩子,會立刻發脾氣,耍賴皮。當長輩給予孩子拒絕的話語時,有時候管用,有時候不管用。但不管說“不”的時候有用或者沒用,長輩還是要不斷的對孩子說“不”“不要做”“不可以”。如果我們能從問題行為發生時就給予正確的引導,那么,很多問題行為就會被慢慢的取代掉。1、當孩子在馬路上跑的時候,我們可以說,“不要跑”,并告訴他正確的方式,“慢慢走”2、當孩子不好好安坐吃飯時,我們可以說“不要鬧”,并告訴他正確的方式“要好好吃飯”。 明白行為的功能(理解孩子想通過行為來告訴我們什么) 為是一種溝通方式。我們通常會把想和作為兩個部分來對待:想是別人看不到的部分,而做是別人看得到的部分。有意識地,我們會通過行動來掩蓋我們真實的想法,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成一種復雜的游戲。然而,無意識中,我們仍然能從每個人的行為里讀到他們的想法。我們的孩子遠沒有我們這樣復雜,他們很單純,從想到做,這兩者之間往往存在著統一性。他們或許受語言和溝通能力的限制,沒有辦法告訴我們他們的想法;但我們可以通過解讀他們的行為來了解他們想表達什么。有的時候,他們用來表達想法的行為并不是太合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問題行為”;有的時候他們的表達方式過于暴力與激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攻擊性行為。要想要解決這些行為問題,我們首先需要孩子在表達什么,然后才能教孩子如何正確的表達,無論是通過語言還是行為。只有當孩子學會正確的表達方式后,這些問題行為才會真正地被取代,從而減少或消失。從應用行為分析(ABA)的角度,我們可以把所有的行為歸類到四種功能中去。功能1:實物強化行為孩子想要表達:我想要(XX)。實物強化行為通常發生在孩子所提的要求被拒絕時。當家長為了避免孩子哭鬧而滿足孩子所提的要求時,孩子的問題行為就會被強化,也就是說在將來會更多地發生。例如:在超市收銀臺,孩子說“媽媽,我要吃歸糕”;媽媽說“今天不吃雪糕”;孩子開始鬧,并且行為慢慢升級,直到媽媽不能忍受;媽媽對孩子說“你不哭,我就給你買”;孩子停止哭鬧,媽媽給買雪糕。功能2:注意力強化行為孩子想要表達:請關注我!(重要:注意力可以是正面的:表揚孩子,陪孩子玩;也可以是負面的:批評孩子。當孩子需要家長的注意力的時候,他并不在意他所獲得的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注意力,只需要是注意力就好了。)行為通常發生在家長忙于其它的事情,一段時間沒有給孩子注意力。孩子開始做一些家長通常會制止他們的事,家長馬上阻止孩子,孩子得到家長的注意力;以后在孩子想獲得家長注意力的時候,就會更多地做類似的事情。例如:媽媽忙著做晚飯,孩子自己玩玩具。過了一會兒,孩子開始玩電燈開關;媽媽告訴孩子不要玩,孩子繼續;媽媽不得不走過去阻止孩子,責罵,然后叫孩子做其它的事情(孩子成功獲得媽媽的注意力)。不要覺得自己在幾分鐘前剛給過孩子注意力,孩子的問題行為就不是以獲取注意力為目的的。有一些孩子,特別是年齡小的孩子,他們需要家長持續的注意力,他們獨處的能力很弱,有時甚至少于1分鐘。功能3:逃避強化行為孩子想要表達:我不想要做這個!逃避行為通常發生在家長給指令并且堅持執行該指令時。當行為不斷升級,家長疲于應付孩子的哭鬧而忘了之前給孩子的指令,孩子的行為幫助他們成功出逃了該項他不想做的任務;在下次孩子不想服從某項指令時,行為就會再次發生。有的時候,孩子最終還是做了家長要求的事。但因為問題行為而延遲了執行任務的時間,對行為也是一種強化。例如:媽媽讓孩子做功課,孩子開始鬧,想要逃,把紙揉成一團,把筆扔掉;媽媽一再堅持,孩子開始哭鬧;媽媽受夠了,讓孩子去自己的房間冷靜一下。孩子離開。(最終孩子不需要再做作業,或者晚一點再做。) 聯系人:趙老師聯系方式:18361961770(微信同步)15162319712 地址:昆山市花橋鎮綠地大道255弄1號樓203-204室功能4:自我刺激行為這一類行為與前三類不同:前三類行為的強化物都來自于第三者,而自我刺激類的行為,強化物產生于自身體內。確認是否自我刺激行為:當該行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無論是否有旁人在一邊都會發生時,通常可以確認為是自我刺激的行為。由于自我刺激行為的強化物不是我們能控制的,所以,當自我刺激行為發生時,行為就自然得到強化,之后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就會慢慢提高。有些小年齡孩子身上觀察到的與感覺系統相關的自我刺激行為,隨著年齡可能會自然慢慢減弱甚至消失:那是因為隨著孩子的發育,行為所達成的感覺刺激不再是孩子所需求的,該行為就達不到自我刺激的作用了,慢慢就自然減少了。由于不同功能的行為強化的原因不同,所以我們需要以不同的方式來應對,才能做到不繼續強化該行為;這也是為什么,我們首先要學會認識和理解行為的功能,然后才能正確干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