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智化賦能!央視聚焦昆山“智慧田園”
今天(1月20日)
央視《朝聞天下》欄目
“新機遇里看中國”專題報道
播發了由昆山市融媒體中心
全程參與采制的新聞
《數智化賦能 農田里“孕育”無限新機》
聚焦昆山“智慧田園”
大力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是利當前、管長遠的大事要事。
如今從小田變大田,通過智慧賦能,全國很多農田都完成華麗變身,孕育著更大的機遇。
拖拉機的滾滾車輪在祖國大地上跑過一個又一個春秋冬夏,跑出了我國糧食的20年豐。現在我已經來到了江蘇昆山陸家鎮的一個智慧農場里面,您看我旁邊的這臺拖拉機,它的駕駛室里面是沒有司機的,是一臺無人駕駛拖拉機,是不是高級感拉滿?那么農機是如何實現無人化操作的?除了拖拉機本身有智慧駕駛之外,答案也藏在農田里面。
我身后這片農田看似普通,但其實暗藏玄機,您看我的右手邊是一個智慧蟲情測報站,可以監測和分析田塊里害蟲的種類和數量等等。除此之外,在上千畝的高標準農田里,還分布著氣象站、孢子捕捉儀、土壤液位分析儀、土壤熵情儀等各類30多個設備。這些設備采集到的數據都會匯集到后面這個智慧田園決策指揮中心里,幫助獲取全面的農田信息,使我們的種田變得更加科學和精準。
在屋子里像玩游戲一樣,拖拉機自動作業,我們現在已經基本實現了拖拉機從機庫里出來、下地收貨,基本實現少人化、智慧化的過程。我們從獲取的數據做決策,決策后驅動農機智能化收獲,最終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
地形比較復雜的山地丘陵地區,我們都可以通過開我們這臺采集車到達地方,所以說不管車在哪,只要到達地方,然后與當地的數據平臺對接,就可以實時獲取當地農田的所有基本信息,放到我們的存儲服務器里,帶回我們的研究所進行一個分析。
那這些農田里的數據被帶回哪里了呢?記者告訴我們,在陸家鎮采訪的時候,他認識了一群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他們都是來自于中國農科院華農中心,而來自農田里的數據就傳到了他們的辦公室。
記者發現,這群年輕人的工作與以往我們看到的農人有些不同,利用幾臺電腦,他們用一串串代碼“寫”出了農業耕作新方式,也用自己獨特的專業術語帶領我們進入了一個充滿科技元素的世界。
來源:昆山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