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手記:細說昆山集街上這個閑適美好的詩意花園
你要寫庭,便不能只寫“庭”
你要寫庭里的“美”,寫粉嫩的櫻花
寫廊上的紫藤,寫園邊的小草
看四季繁花與時光竹影
你要寫庭里的“詩”,寫清晨的鍛煉
寫午后的對弈,寫夜晚的歡樂
連起來,就是庭一天的詩
你要寫庭的“閑”,寫悠閑自得的生活態度
寫庭的治愈,寫對庭的向往
集街之美
基地稟賦
“ 集街 ” 原名 “ 東寺巷 ” 。唐天佑三年建薦年資福寺,號稱 “ 婁東第一禪 ”;南宋咸淳年間在大門外又建七座石塔,名 “ 七塔寺 ”;清雍正年間,南自朝陽門北至昆山縣衙門由于商店林立,逐漸形成繁華的集市,東寺巷遂改名成為 “ 集街 ”。集街是昆山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征,也是老城東南的商賈中心與入城門面。

▲集街歷史演變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項目實施前,“ 東集街 ” 36 號,是一塊位于昆山市老城區的東南社區中心、環境雜亂的拆遷地,北接江南新村,西臨樾閣南街,東側街巷空間郁閉;周邊居住小區建筑密集,生活氛圍濃郁,綠色開放空間缺失;噩F狀為東西長約 50m,南北寬約 30m,總面積約 1250m2。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改造前改造后對比-滑動查看
▲基地原址東、南界面原狀圖-滑動查看
▲基地位于老城區東南社區中心,生活氛圍濃郁
隱藏于老城深處的集街背后之美,亟待被發現......被偶遇......
集美于庭
主題與愿景
“ 街-庭-堂 ” 的空間序列,是傳統城市空間的基本構成,“ 庭 ” 是街巷與建筑之間的過渡空間,是由街巷的線形空間到 “ 聚 ” 的內核。
誕生于集街的 “ 庭 ”,既要有對傳統蘇式庭園意境的追求,亦要有 “ 展示在地文化的窗口、鄰里共享的 ‘ 聚 ’ 場、休閑與藝術共存的 ‘ 秀 ’ 場......” 的擔當,傳統庭園的美與當代庭園的美在此對話融匯,成就 開放共享的詩意家園 。
集街之美,美在豐富綿延的歷史,美在江南小意的人文,美在市井煙火與精致生活的同頻碰撞。是昆山老城千年歷史演變的縮影,是展現現代昆山商業、文化和市民生活的窗口......
鬧市中的方寸之地,以 “ 集美庭 ” 為名,期望集 “ 集街之美好 ” 于一庭,展現昆山老城風貌的 “ 歷史之美 ”、“ 人文之美 ”、“ 煙火之美 ”,打造大隱于市的詩意花園。

▲集三美于一庭
策略一
詩意空間的組織構建
· 基底融合
設計延續了集街的街巷肌理,融入區域的歷史文化,通過敞廊的入口引導鋪裝與設施構件的歷史元素,喚醒場所記憶。
▲建成后實景圖 -- 時光的年輪在櫻花芬芳的庭中盤旋
▲建成后實景圖 -- 春賞櫻花
入口空間
▲建成后實景圖 -- 入口空間
▲建成后實景圖
· 空間拓展
敞廊圍合的小廣場,地坪抬高0.5m的高度增強場所感,與街道之間形成有趣的視線高差關系;西側結合抬高的敞廊基礎拓展成100m2的兒童活動空間;全園通過空間的因借與多元利用,使場地小中間大,提高了場地利用率。
▲建成后實景圖
▲建成后實景圖 -- 夏夜乘涼
▲建成后實景圖
▲建成后實景圖 -- 春賞櫻花
兒童活動空間
· 筑庭透綠
庭院是敞廊與自然的復合體,通過欄柱與隔斷合理劃分空間,將人行道的大香樟與居民樓前的竹林作為隔斷間的透景素材,使得空間更加多元化。
▲建成后實景圖 -- 竹林透綠
▲建成后實景圖
策略二
閑庭之美的敘事演繹
· 演繹建筑之美
將詩歌格律轉化成尺度宜人的建筑回廊,建筑節奏空間與詩歌格律相統一,展現藝術與空間的美感。
▲建成后實景圖
▲建成后實景圖 -- 夏夜乘涼
▲建成后實景圖 -- 夏夜乘涼
· 譜寫繪畫之美
隔斷以竹入畫,背景以竹環繞,突出大隱于世的情懷。廊柱與頂棚用仿竹金屬表現,格調氣態安閑,既體現了竹韻,又保證了廊架的堅固度與使用壽命。
仿竹細節
▲建成后實景圖 -- 彩色玻璃透出的竹影與夏昶的畫竹相映成趣
社區共建,鄰里共治
延伸展望
引入鄰里公益項目,定期組織鄰里市集和廣場活動為居民服務,文創市集展覽、文化分享、學習等,讓市民有更舒適的交流體驗,讓場地有自帶歸屬感的維護者,讓集美庭具有持續的生活氣息與市井溫度,也為集美庭帶來可持續發展。
▲共建、共治暢想圖
▲社區咖啡設計效果圖
▲建成后的拍攝宣傳
集美庭,以“庭”為型,不僅藏風納氣、聚四時之景,也能成為社區活力的引力場,更是蘊含著集街的繁華歷史與昆山人記憶的寶箱,珍藏在煙火人間的詩意之境。
▲四聚珍藏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