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山市中醫醫院將依托婁江區域中醫優質資源,著力打造“1228”工程,在江蘇省中醫臨床研究院昆山分院內設置1個研究所(婁江醫學研究所),研究所下設2個中醫非遺學術流派傳承研究工作室(鄭氏婦科流派傳承研究工作室、閔氏傷科流派傳承研究工作室);2個省名中醫傳承研究工作室(江蘇省名中醫徐進康傳承研究工作室、江蘇省名中醫戴安偉傳承研究工作室);8個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
欄目將依托“1228”工程,每周一期分享每個傳承工作室的中醫內涵精粹。以敢闖敢試的魄力,集聚創新創優的動能,“辨證施方”,奮力踐行高質量發展實施路徑。把準新時代中醫藥發展脈搏,開創中醫藥振興發展璀璨未來!
患者,男,60歲
初診時間:2023年3月2日初診
主訴:大便溏稀伴腹痛3年余
現病史:患者近三年來大便日行1-3次,質溏爛,偏細,無粘液膿血,排便欠暢,腸鳴時作,矢氣較多,晨起時有腹痛,便后可緩,納可,寐不安,多夢。查體:腹軟,中下腹輕壓痛,腸鳴音活躍;颊叽饲俺o嬍成,且工作壓力大,情志多不舒?滔拢焊雇措[隱,大便溏薄,排便不暢,舌暗紅,苔膩微黃,脈弦。既往史(藥敏史):無。輔助檢查:查腸鏡未見明顯異常。
飲食傷脾,脾胃不調,加之肝氣不疏,以致肝脾不調,濕邪阻滯,脾失健運而致本病。
中醫診斷:泄瀉-肝脾不調
西醫診斷:腸易激綜合征
疏肝運脾,理氣化濕
患者訴大便日行1-2次,較前成形,無明顯腹痛,腹鳴偶作。舌暗紅,苔薄白膩,脈弦。脾胃仍虛,中醫認為“久瀉必虛”,故而加之健脾益氣之品以助脾胃運化。
三診訴諸癥好轉,肝氣調達,脾胃得健,囑注意飲食,調節情志,予培菲康繼服鞏固病情。
結案語
腸易激綜合征是一種病因不明的胃腸道功能紊亂疾病,本病的癥狀與中樞神經系統有關,通常被描述為“腦腸疾病”但其病理生理仍不確定。在我國腸易激綜合征腹瀉型發病率最高,其臨床癥狀通常表現為腹痛,腹瀉,可伴有其他上消化道癥狀,如燒心、早飽、惡心等,且病程較長,一般至少出現6個月以上,部分患者伴有明顯焦慮、抑郁傾向。中醫認為本病病位在腸,主要涉及肝、脾、腎等,與肺、心亦有一定的關系。《景岳全書》中寫道:“泄瀉之因, 無不由脾胃。”“凡遇怒氣便作泄瀉者……, 蓋以肝木克土, 脾氣受傷而然。” 可見本病發病與肝脾關系密切,因情志不暢, 肝失疏泄, 橫逆乘脾, 致使木郁土壅, 中焦斡旋失司, 氣機升降失常, 氣機壅滯故而腹痛,脾不運化水濕, 大腸傳化失司,故而出現泄瀉。
本案患者因飲食傷及脾胃,加之情志不舒,肝氣郁滯,肝郁乘脾,肝脾不調,脾失健運,而致本病。肝郁脾虛,脾不升清,清氣不升而下行,故見大便溏爛;濁氣下行故矢氣多。土虛木郁,故情志不舒。本方用痛瀉要方加減,方中用“風藥”防風,佐以白術健脾除濕,順李東垣之“升陽除濕法”,意在使得陽氣升騰,脾氣來復,濕邪可除。另白芍酸寒,柔肝緩急止痛,健脾而柔肝;配炙甘草,取芍藥甘草湯之意,健脾益氣,緩急止痛;木香、枳殼行氣健脾止瀉;木瓜可宣脾祛風勝濕;砂仁、白扁豆、蘇葉芳香醒脾化濕;山藥、芡實健脾化濕,淮小麥、合歡皮清心安神,解郁開竅。二診加黃芪、黨參扶正益氣。全方有升有降,合用共奏健脾疏肝化濕止瀉之功。因長期泄瀉容易導致腸道菌群紊亂,故囑咐患者繼服益生菌以調節腸道菌群恢復,鞏固療效。
徐進康,江蘇省名中醫,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主任中醫師(二級),博士生導師。從事中醫臨床工作40年,繼承吳門醫派、孟河醫派輕清靈巧的診療特色和精誠仁和的理念,潛心研究內科尤其是脾胃系疾病的中西結合診治,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群眾信譽度高。
江蘇省名中醫徐進康傳承研究工作室以脾胃肝膽病、中醫內科疑難病、亞健康中醫體質調治等為主要臨床方向,通過中藥煎劑、自制制劑、中醫外治、冬病夏治、冬令膏方等方法,傳統和現代結合,內治和外治結合,宏觀和微觀結合提高中醫藥在慢性萎縮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食管反流病、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相關性疾病、功能性胃腸病、炎癥性腸病、脂肪肝及胃腸道腫瘤等的療效。
工作室團隊成員11名,其中主任中醫師4名,副主任中醫師4名,團隊近年參與國家重大臨床多中心研究課題3項,承擔或完成省級課題4項、市級課題6項,獲得江蘇省中醫藥管理局科技獎三等獎2項,蘇州市級科技進步獎2項,蘇州市引進新技術獎3項,發表論文百余篇。
來源:昆山市中醫醫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領紅包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