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貼為教育理論論述貼,也是教育改革面對的矛盾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教育不能既要又要,否則什么也成不了! 什么叫自相矛盾? 
第一:既要成績又要減負。
減負和成績矛盾嗎?嚴格意義上就是矛盾的。
第一個問題,中考和高考有減了嗎?中考和高考不減,任何的減都是無意義的。反而高考在增加難度是為了篩選創(chuàng)新型的人才。
一方面我們要求老師必須給學生減負、少布置作業(yè),另一方面還要求老師們成績必須得上去。用專家的話就是,減負不是減成績,不是減考試內(nèi)容,不是把考試內(nèi)容變的更簡單。說白了,就是要求孩子們少寫作業(yè),還要成績好,這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嗎?誰能做到?
看看現(xiàn)在的考試,科目越來越多,這種情況下奢望老師少布置作業(yè)學生少寫作業(yè)還能提高成績,難道學生都是天才不成?隨便聽聽課就會了。還是把老師們都看成神了,都能把差生教成優(yōu)秀生? 第二:既要全面發(fā)展,又想培養(yǎng)天才。 新課標對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培養(yǎng)一批有創(chuàng)新思維的新型人才,但看看我們的教育,怎么可能? 首先我們是應試教育,這就注定了不可能培養(yǎng)出什么天才,學生的思維早被各種刷題磨沒了。其次,我們的中高考錄取制度也注定了不可能有天才,必須是全才,因為中高考看的是綜合成績,每門都考高分才有可能脫穎而出,偏科是絕對不可能的。但學生精力就那么多,怎么可能門門精通呢?看看當今世界上有名的科學家,有幾個是各個領域都精通的?比如:愛因思坦是物理和數(shù)學偏科特別嚴重的天才學生,而文科幾乎就是個及格,后來因數(shù)學和物理滿分破格被瑞士聯(lián)邦理工學院錄取,而中國的中考早就把愛因思坦這樣的天才給淘汰掉。 我們的孩子學的太多了,太雜了,導致他們根本沒什么時間培養(yǎng)和發(fā)展自己的特長,注定也不可能有某方面的天才。就算某個孩子有某方面的天賦,也早被我們的教育扼殺了。 中考和高考要進行改革:對于某項有天才性偏科嚴重的應該開一個綠燈。全面發(fā)展應該排除掉對于某項學科有天才潛力的學生。 第三:既要減學科類的校外教培又要學校去減負。 校外教培是一個教育市場,市場經(jīng)濟規(guī)律為有需求才會有市場,需求從哪來的?需求誰給的?這幾十年的運轉(zhuǎn)邏輯為公辦教育服務減,資本教育服務加,只有公辦教育減了才留出市場空間給校外教培機會,能在學校學好學足家長吃多飯花冤枉錢報校外教培? 學校這減那減的,對于無能力輔導的并且有望子成龍的家長只能把大量的空閑時間利用送去校外教培。而學校不做好加法卻想著做減法又不讓家長參加學科類校外教培這不是自相矛盾的? 學校減了,吃不飽,還不能讓人在校外多吃? 要想達到減校外教培的目標:學校要做加法,教育要在公共服務上做加法,建立課后服務的體系豐富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這個課后服務體系包含學校的,也包含政府公益的。增加財政投入建立社會的教育課后服務體系才能解決校外教培的問題。根本出發(fā)點應該尊重市場規(guī)律從需求端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