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來的制造業會不會是這樣的?一棵樹或許是我們的老師。
未來的制造:以此為背景的未來世界 如果有一天,技術的發展導致產業鏈沒有那么長了,那么未來將是什么樣子?那時候的國際競爭又是什么樣子的?特別是工業和交通,這兩件事情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的生活質量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如果再考慮遠一點,再過一百多年呢?依靠想象將這件事情逐步展開,一定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大自然的創造
再切換一個場景:在生物體內,比如一棵玉米。它利用太陽的能量把輸入的水、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其它元素等合成淀粉,蛋白質...并向環境釋放氧氣等。一個微型的“工廠”(規模),直接從環境獲取原材料,而無需上游“工廠”(極短產業鏈),輸出氧氣等(環境友好),自我生長(自我構建和自我維護)。而它的產出居然是人類目前基本還做不到的----人工合成淀粉或者蛋白質。這些它是怎么做到的?這里面扮演最重要角色的是誰?是細胞和細胞演化的產物(如纖維)構成的系統。繼續刨根問底,我們發現這個過程起最關鍵作用的是蛋白質,為什么?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蛋白質的功能:蛋白質從功能上來說有:結構蛋白:構成生物體組織結構。功能蛋白:免疫:如免疫球蛋白等。輸運:如轉運蛋白等。酶:用于催化生物化學反應。激素:如胰島素,生長激素等。能量:為什么蛋白質能實現這么多的功能? 源于白質結構的復雜性。之前說到,蛋白質其實是氨基酸構成的長鏈,也就是氨基酸分子內的氨基,和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羚基。脫水縮合,形成的結構,生化上稱為肽鍵。。這種線狀結構,也叫做蛋白質的一級結構。如果再通過空間折疊,螺旋等方式,會構成更復雜的區域結構,這些結構之間又可以通過各種作用力聚合在一起,形成二級,三級甚至四級復雜三維空間結構。因為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多達20種,其組合順序千變萬化,也就因此能夠形成各種不同的結構,實現各自不同的生物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