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賣員收到春晚邀約!他還有另一個身份
王計兵是江蘇昆山的一名外賣員。前不久,他收到了總臺蛇年“春晚等著你”的邀請函,將前往現場觀看春晚。拿到邀請函后,王計兵和愛人激動地擁抱在了一起,“我都能聽到自己的心跳”。

在觀看了總臺春晚首次彩排后,王計兵說:“仿佛一個向往大海的孩子第一次聽到了海浪聲。”他即興寫下了一首詩歌:
是的,王計兵還是一位詩人。這些年,在等餐、等電梯、等顧客的間隙,他把詩歌寫在紙片上、寫在掌心里,漸漸積累下了近6000首作品,并出版了4本詩集,他也被稱為“外賣詩人”。他說,詩歌就像一根將身體立住的鋼筋,讓他得以在生活的風浪里挺立。
做過建筑工人、拾過荒、開過雜貨店、送過外賣,奔波半生,文學始終貫穿于他的生活,他是如何保持這份熱愛的?一起走進“外賣詩人”的故事↓

趕時間的人
外賣員的工作爭分奪秒,卻也帶給了王計兵更多靈感。奔波的間隙,他習慣將腦海中出現的文字留存,就連偶爾不愉快的經歷,也都被他變成了寫作素材。
王計兵的成名作《趕時間的人》就是這樣誕生的。一天晚上,他爬上六樓發現,顧客留錯了地址。他聯系顧客拿到了新的地址,不成想還是錯的,直到第三次爬上六樓,他才將餐品送達。下班路上,他用一行行文字傾訴自己的內心。

3年后,這首詩被詩友轉發到了社交平臺,引起很多人的共鳴,瀏覽量達2600萬,王計兵也因此走紅網絡。
意外走紅讓王計兵覺得很幸運,“就像沙灘上的一粒沙,突然被光照亮了”。然而,他的生活并沒有因此產生太多波瀾,他依然一邊趕路一邊寫作,將觀察到的生活碎片用文字拼接。
趕時間的人,成了趕時間的詩人。他寫“清晨站在露水中間”的環衛工,寫汗漬在后背形成地圖的工人,也寫“從一個小時里趕出六十一分鐘”的同行。

生活中少言沉默的他,只有在文字的世界里才能完全敞開自己,對父母、妻子的愛,也只能通過詩歌去訴說。“我是一個笨拙的人,執著的人。我笨拙地愛著這個世界,執著地用文字記錄著生活。”

一個人的寫作
初中輟學后,他開始在建筑工地打工。面對繁重的體力活,年輕的王計兵唯一的慰藉就是去舊書攤蹭書看。書中細膩的文字為他打開了全新的世界,但書攤上的書流動性很大,常常一本書沒看完,第二天再去就找不到了,索性他就按照自己的理解續寫結局,越寫越順,越寫越上癮。
后來,王計兵回到老家江蘇邳州,準備在小說創作上大干一場。每天干完活,他就借口幫家里看守桃園,躲在僅容得下一張小桌的棚屋里寫作。不少鄉親覺得他“著魔了”,父母也勸他停下來,但他一概不理。
從桃花盛開寫到大雪紛飛,20歲出頭的他視力越來越模糊,還曾在一天內昏倒3次,好在終于完成了20萬字的小說手稿。
有一天,王計兵返回桃園,發現棚屋不見了,一同消失的還有剛剛完成的手稿。他向父親詢問,父親只是淡淡回應著“沒看到”,直到他在角落一處新翻的泥土下,發現了被焚燒的紙灰。那次之后,他和父親“冷戰”了好長一段時間。
冷靜之后,王計兵意識到,雖然他不會放棄寫作,但前提是,要先過好自己的生活。
就在生活一片黑暗時,愛情的出現把王計兵從泥沼中拉了出來。“她讓我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如果你抓不住這一束光的話,可能你的世界真的就黑了。”

結婚后,王計兵和妻子到新疆打工,遠離父親的管控,他又恢復了寫作。打工之余,他常常給妻子分享自己寫下的片段,也成為了夫妻間的“小情趣”。但伏案寫作的時間越來越長,妻子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一次,王計兵剛要向妻子讀一篇文章,妻子臉一沉,將洗衣盆丟到了地上。王計兵意識到,自己又“不務正業”了。
此后,王計兵“收斂”起來,他不再當著妻子面寫作,也再沒有向家人透露過對寫作的渴望,“寫作成了我一個人的事”。

愛的圓周
成家后,王計兵和妻子先后前往多地打工,他們挖過甘草、擺過地攤,也一度靠撿廢品生活。因交不起房屋,河邊一間用舊木樁和塑料布搭起的小屋就是他們的家。“一到刮風下雨,到處咯吱作響,時常還有河水撲進來。”
人在困境的時候,思想總是特別活躍。王計兵無法真正放下寫作,寫作早已成為他的日常習慣,他將文字寫在廢紙、廢煙盒、紙箱上,“情緒宣泄完,賣廢品時就賣掉了”。
2005年,靠著一點點積累的本錢,王計兵和妻子在江蘇昆山開起了一家日雜店,一家人也從小木屋搬到了超市里。

△王計兵與家人
一天,要搬家的鄰居把淘汰的沙發送給了王計兵一家,這讓妻子欣喜萬分。“老婆坐在門前一下就跳起來了!一想她跟我這么多年,人家給一個舊沙發還掉了一條腿,她卻這么開心,那一刻我特別心酸。”

后來,家里買了一臺二手電腦,王計兵將寫作習慣延續到網絡日志里。因為打字慢,他只好將那些精彩的句子摘出來,再敲進電腦里。

妻子看店,王計兵就送外賣補貼家用。這份工作為他的創作注入了更多新的靈感,他寫送餐路上形形色色的人,寫每天的所見所聞,用一行行詩歌串起了日常。
2019年,王計兵在一場詩歌比賽中獲獎,直到拿回獎金,妻子才知道他從未中斷過寫作。看著丈夫寫下的詩篇,妻子慢慢理解了他對文學的摯愛。雖然偶爾還會抱怨幾句,但更多的,是對他的支持。
△王計兵與妻子

幸虧還有詩歌
王計兵說,自己是一個執拗的人:每天送外賣,他會給自己立下目標,送夠了才回家;答應過別人的事,無論怎樣都要做到。可唯獨對于寫作,他不會強求,“我都是等詩歌來找我”。
有靈感時,王計兵可以在兩個小時內寫下十幾首詩歌。他說,寫作就像為他平靜如水的生活中加了一滴調味品,讓日子有了味道。他沉醉于這個過程,有時候寫到動情處,就連傷心也是一種享受。讓王計兵最動情的,還是他的父母。
王計兵的很多詩歌是關于母親。母親很小的時候就成了孤兒,她說幸虧認識很多野菜,不至于餓著;年過半百,因為中風一條腿活動不便,她說幸虧生活還能自理……每當生活出現波折,王計兵也學著母親,努力發現生活好的一面——幸虧還有詩歌,幸虧還能寫作。

2018年,接到加入徐州作協的電話時,王計兵正在老家探望父母。父親聽到了這個消息時,沉默許久,說,“我耽擱了你這么多年”。一生要強的父親第一次向自己道歉,像一記重拳在王計兵的心里猛擊了一下。

△王計兵的父親
后來,隨著王計兵的詩歌被越來越多人知曉,各種獎項也隨之而來,但遺憾的是,父親卻沒有親眼看到這一天。再回憶被燒掉的小說手稿,王計兵體會到的是一位父親的擔憂——當時自己的寫作狀態確實不太好,連身體也被拖垮了。“父親一把火燒掉了我所有的手稿,那堆火苗卻溫暖了我此后所有的冬天。”
父母相繼去世后,王計兵常常用筆“讓往事重新回來”,有時候寫著寫著,他已淚流滿面;寫給妻子的詩歌,他也“不敢”當面讀給妻子,因為每次都以兩個人一起落淚收尾……
王計兵已出版了4本詩集,當前,他正在籌備自己的第一本散文集。他說他的文字不回避苦難,更不吝惜表達對生活的熱愛——這正是生命原本的樣子。

很多人問王計兵,他的生活如此艱辛,為何還會執著地愛著文學,作品仍如此溫暖,王計兵說,“先把生活過好,讓愛好圍繞著生活,這才是最好的方式。如果本末倒置,夢想也很容易毀滅一個人。”
生活給予他詩歌,詩歌讓他更好地擁抱生活,讓他得以與心心念念的春晚舞臺靠近。除夕夜,他想帶著一顆“完好如初”的心,與總臺春晚的所有朋友相聚。他也祝愿,每個人都能找到心中的熱愛,認認真真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