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的教育AI時代的教育的主要任務不是要讓自己獲得某種謀生的技能,而是要引導受教育者去尋求世界的真相和生活的真諦,發(fā)現(xiàn)美和意義。AI應該輔助人類去完成這個探索和實踐,而不是依賴AI來告訴自己該如何生活,從而淪為AI的奴隸。1. 失去的工作如果沒有制度層面完善的保障,AI替代人類的工作就是一場災難,就算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然而它依然如此迅猛。不幸的是現(xiàn)有生產(chǎn)模式下,大多數(shù)人太依賴工作帶來的收入,還要依靠工作填充“無聊”的時光。時代的車輪無法阻擋,越來越多人將失去工作,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2.再平衡我們期望某一天,當彌補了制度缺失的這一環(huán)后,生存不再是問題,而生活將會是另一番模樣:更加自由,更加回歸自我。這只是一個美好的愿望,未來充滿了未知數(shù)。制度的變革需要推動的力量,弱小群體需要為了生存而抗爭,掌握資源的人需要“良心發(fā)現(xiàn)”,這很難。當初,智人為了生存而聯(lián)合起來組成小的部落,這樣的小群體不一定做到公平分配,卻也能讓弱小的個體成員生存下去。后來生產(chǎn)力發(fā)展了,生產(chǎn)效率提升了,創(chuàng)造出更多價值,少數(shù)人卻占有了這多余的產(chǎn)出。那時候,“大多數(shù)人”對于掌握資源的“少數(shù)人”是有用的,他們需要這些人的勞動。而AI充分發(fā)展之后呢?“大多數(shù)人”的勞動將不再被需要,這會導致一個什么樣的后果呢?細思極恐。如果一種制度保證人人真正平等,公民之間遵守“契約”,出路似乎比較容易獲得:AI取代人類勞動,人類從勞動中解放出來,大家一起享用這個成果。如果沒有建立這個制度,剩下的就全是對人類本性的考驗了。再平衡過程的破壞性程度應該就是按照這個邏輯被設定了。3.過渡過渡時期的陣痛是不可避免的,這個過程一定也是漫長的。在制度缺失的一環(huán)到位之前,人們還是要想方設法生存下去。盡可能延長職業(yè)生涯,盡快學會和AI共處,尋找新的生活方向......努力讓生活回歸到本來的樣子應該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沒有繁瑣的工作,我們可以花更多時間陪伴家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努力發(fā)掘個人在各個領域的天賦。4.后AI時代的教育教育是一個投入產(chǎn)出周期很長的事業(yè),大多數(shù)個人或家庭都是按照眼前的狀況來規(guī)劃十來年以后的事情。如果他們身處農(nóng)耕時代,這沒有問題,即使工業(yè)時代也不會出太大的差錯。而在現(xiàn)代,這一套注定無法行得通,因為變化太快。比如這幾天某985大學一次性停招了27個專業(yè),其中就有前些年還很吃香的土木工程。程序員更是通過AI干掉了自己的飯碗。如果在5年以前,誰能想都會有這樣的結果?AI在可以預計的不遠將來解鎖更人類的工作技能,它仍然處在高速發(fā)展期,很難預測它還將在哪些領域出現(xiàn)突然的突破。今天的所謂AI專家預測的“未來不會被淘汰的工作”除了能用來博取流量,沒有任何參考價值。那么,針對未來教育的規(guī)劃需要做哪些調(diào)整呢?首先,應當放棄過去主要以獲取知識和職業(yè)技能為目的的教育觀念。教育應該回歸教育的本質(zhì),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1883年2月23日—1969年2月26日)愛因斯坦也說過:所謂教育,就是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后剩下的東西。這句話太適合今天這個時代了,凡是你從學校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通過AI輕松可以獲取。這不是說知識和技能不重要,而是說教育的目的(尤其是未來)不是僅僅為了取得知識和技能,而是在學習知識和技能的整個過程中獲得的一種修養(yǎng)、視野、品德、感悟、審美、激勵......等等。而教育就是要引導孩子去尋求世界的真相和生活的真諦,發(fā)現(xiàn)美和意義。在這個過程中,AI是孩子們的幫手,而不是未來的競爭者,更不是支配他們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