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會說話的寶寶越來越多了,很多家長總覺得孩子小,不放在心上,覺得長大了就會說話了。但是等著等著到了上幼兒園了,家長才開始著急,孩子還是不會說話,怎么辦?才著急開始訓練
亨那開設了言語治療、語言訓練、社交訓練、感覺統合運動訓練、融合課,根據小朋友的情況選擇課程。不同小朋友的干預課程和階段不同,每個小朋友的情況都是不同。最終目標,希望小朋友們都能順利融合社會之中。
孩子講話晚怎么辦?
您的孩子是否有以下表現:
多以單音、疊音為主
表達簡短,只能用1~2個字回答問句
說話斷續不成句
主動表達少
語言表達能力比同齡人落后
專家分析影響孩子表現的成因
1.口肌控制和協調能力弱
2.語言理解和表達運用能力弱
3.缺少良好語言環境
4.其他不確定因素.......
對策:
通過感知覺訓練、下顎骨訓練、唇舌訓練、氣息訓練和喂吃訓練等,提高口腔肌肉的控制和協調能力
結合視、聽、觸覺提示,通過發音分析訓練儀、發音訓練卡片等,音義結合,加強音節轉換,改善發音清晰
度
提高語言認知理解和邏輯表達能力,加強詞匯積累、概念理解、問句應答和句式運用等能力
通過小組課形式,進行合作游戲、情景模擬等活動,讓孩子在小群體范圍內提升社交溝通能力,減少孩子對
外界的排斥和畏懼心理,為入園入學作過渡和適應準備。
利
1、首先是對家庭成員的要求:教育態度要一致,做到“嚴愛”結合,多和孩子玩,前期的語言要簡單明了,后期要泛化、拓展、自然化、生活化,語言和行為前后要統一,堅持原則,要有良好的生活慣,以身作則以培養孩子良好的日常行為規范模式,提高孩子的獨立能力,家庭成員要全員參與,讓孩子熟悉接觸每個家庭成員。
2、及時根據孩子的視覺感知點正確理解孩子意圖做出適當的反應。例如:孩子在家主動看誰時,要及時給予孩子眼神動作和語言回應。
3、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適應每一個家庭成員并接受性的認識每一個家庭成員。例如:在家里面,每一個家庭成員都在帶孩子時告訴孩子自己是孩子的什么親屬,并且多引導孩子觀察自己比較有特點的特征(如:戴眼鏡)。
4、在家庭環境中尋找相應的家庭成員、稱呼家庭成員等等。例如:去找奶奶抱抱,去找一找爸爸等等。
5、給相應的家庭成員傳送物品、傳話、觀察家庭成員在做什么事情等等。例如:去叫爺爺來吃飯、把杯子給爸爸、去看看媽媽在干什么呢等等。
6、利用家庭成員訓練孩子對人稱代詞的運用等等。
7、據家庭成員做相關的泛化訓練。例如:模仿家庭成員的動作;理解家庭成員的性別、年齡、特征、職業等;家庭成員的照片;理解物品的所屬;根據家庭成員理解常用關系、方位詞;借助家庭成員理解簡單的因果關系,建立是非觀念,疑問句;理解家庭成員經常做的事情;理解各個家庭成員在什么時候做什么事情等等。
提醒:情境教學的前提
在進行情境教學時,有兩個前提:孩子的水平,孩子的興趣和動機。滿足這兩個前提條件,情境才會發揮真正的作用,否則效果則會大打折扣。
1、孩子的水平
首先,教學要符合孩子的現有水平,不能低,也不能超過太多。以打開包裝袋為例,對于一個兩歲的孩子來說就不是好的機會,因為他的精細動作技能決定了他還沒有做好學使用剪刀的準備,即使這時手把手和他一起完成剪的動作,孩子也只是被動完成,學不到任何東西。而如果在剪開包裝袋前,請孩子把剪刀遞給你,這個任務就更符合兩歲孩子的能力水平。
再考慮一個生活中常見的場景,在進家門前要拿鑰匙**,然后推開房門。用鑰匙**對一個精細動作很差的孩子就不是一個好的教學機會;推開房門,對于一個粗大動作很差的孩子也不是一個好的教學機會。他們都不能有效地促進孩子學,反而可能引發孩子的反感和抵抗,進而出現問題行為。
我們對教學機會的選擇,應當考慮:這個機會對孩子的要求是否處于他的最近發展區內?只有答案是肯定的,這個教學機會才有意義。
2、孩子的興趣和動機
情境教學更注重激發和遵從孩子的內在興趣,在孩子喜歡的活動當中找到適當的教學機會。比如,在和孩子一起玩的時候,應當給孩子更多的選擇機會,從事他喜歡的活動;在孩子的興趣和注意力轉換時,不要過多地干涉,而應跟隨孩子的注意力相應地變換活動內容;在孩子玩玩具時,可以讓他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玩,不管他的方式是不是“正常”的。只有在孩子感到輕松無壓力的氛圍中,他才愿意回應我們提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