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發表于: 2021-02-24
, 來自:江蘇省0==
我們的孩子在機構認識了蘋果,回家后我們拿著蘋果問孩子,孩子怎么就不認識了? 孩子在老師面前表現的很乖,但怎么在家里就一直愛搗亂、也不聽話了? 孩子明明會講話,但怎么一到一個新環境就不愛講話了?常常聽到家長會抱怨,小編也常常接收到這樣的疑惑, 其實這樣的情況幾乎是每個自閉癥孩子的家長都遇到過的,那為什么會這樣呢?首先我們要明白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沒有真正的“泛化”。泛化是ABA訓練中一個重要的步驟,是指當某一反應與某種刺激形成條件聯系后,這一反應也會與其他類似的刺激形成某種程度的條件聯系。簡單來說就是將所學的內容,再進一步強化并學會運用,例如我們教孩子認識“西瓜”,即使下次在不同環境,換一個人問,甚至把西瓜切成一塊一塊,孩子也能認出這是“西瓜”。自閉癥孩子為什么一定要進行泛化練呢?1.自閉癥兒童存在泛化困難其實自閉癥孩子和正常兒童相比,他們的概括總結、理解事物本質的意義以及將過往經驗和未知體驗建立聯系的能力都比較弱,所以泛化對于自閉癥的孩子來說額外重要。2.提升認知和理解力需要泛化例如兩個小朋友都認識香蕉,但我們會發現普通兒童能一眼能認識結在樹上的香蕉,但有的自閉癥往往卻很困難。這是由于正常的孩子能通過形狀、顏色、味道、以及以往的經驗能知道這是什么東西,他們能做到舉一反,但是自閉癥孩子由于存在泛化困難,所以這些也同時影響著認知和理解能力。3.融入社會需要泛化我們教孩子怎么請求協助、等待、輪流等社交技巧,有的自閉癥即使孩子掌握的很好,但一旦發生變化就不知道怎么運用了。因此泛化困難對自閉癥孩子適應隨時變化的社會生活造成極大障礙。因此泛化訓練迫在眉睫,小編在這里也給家長們提供一點小妙招。4.多重范例教學教學材料的泛化:如教孩子認識鞋子,可以從卡片開始,再到實物,再到書籍上的鞋子,通過改變教學材料使孩子真正認識“鞋子”,而不是去死記硬背和機械性學。教學場景的泛化:如果自閉癥孩子只在一個地方訓練,會因為環境不同而表現出差別。因此我們要隨時隨地的教,從教室到家里再到各種場所,讓孩子不斷適應變化的生活。教學指令的泛化:有的自閉癥孩子明明知道自己幾歲了,但換一種問法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了,因此我們可以變換指令,訓練同一個問題的不同問法教學內容的泛化:例如認識鞋子后,我們可以延伸到運動鞋、拖鞋、高跟鞋、棉鞋,告訴他們這些都是鞋子。孩子知道了刀可以切菜后,那么我們就及時地給孩子進行內容的擴展,“刀可以切水果、刀可以切蛋糕、刀可以切肉、小孩不能玩刀、刀割破手會出血的”等教學人員的泛化:有的在一個老師那里得的東西未必在家長面前那里表現出來,因此我們要多擴寬干預的人群,讓孩子更能適應不同的人。5.觀察性學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可能事事都依賴別人教,那么就要發展自己的主動學能力。觀察學就是一種主動學的能力,它可以通過觀察學,極大提升泛化能力。因此你應該教孩子學一個過程,即通過僅僅是觀察別人的動作,而模仿一系列動作組成的活動。6.多重控制策略發散性的控制,即一個前事刺激引發了多種行為,如“可以吃的東西有什么”這個問題,答案可能數不盡數,兒童可以回答“面包”,也可以回答“糖果”聚合性的控制,即多種前事刺激引發了有限的行為,如當成人發出“把桌子上的梳頭發的給我”指令,兒童最有可能會去拿梳子,而不太可能去做出其他的反應。同時可以問自閉癥孩子“黃色的蔬菜有什么”“在陸地上行走的交通工具有什么”這類問題,這個既包括了聚合性的控制( 黃色,蔬菜; 陸地,交通紅具) ,也包括了發散性的控制( 答案的多樣性) 。孤獨癥兒童在機構訓練中積累了大量的學知識,但他們往往機械性學和死記硬背,卻不能在生活中運用,難以舉一反三或者靈活變通。因此家長一定要咨詢專業治療師的意見,在生活中給孩子進行泛化練,因為泛化練不僅可以幫助兒童鞏固知識,還可以在基礎認知下進行概念泛化和遷移,提高兒童邏輯力,檢驗和發展孤獨癥兒童對于技能掌握的精熟度、流暢性和靈活性。 公交:2 ,3,6,11,27,29,52,124,205,210A,410,416,132地址:蘇州市昆山市玉山鎮中華園路850號四季商城3樓031室微信:hn1163803572,,,聯系人:毛老師,,,電話:15371455662 19951156509 15306268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