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758537
青團作為巴城的傳統(tǒng)小吃之一,對于巴城人有著重要意義,寄托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首批昆山市農業(yè)文化遺產名單公示,巴城青團青之源——漿麥草成功入選。
這是巴城通過喚醒農業(yè)文化資源
促進鄉(xiāng)村文化振興的有力實踐
也讓更多的人了解到
藏在巴城青團這味美食背后的
文化創(chuàng)造與傳承的故事
漿麥草學名雀麥草,生在江南水鄉(xiāng)的河岸、溝渠、田埂邊,味濃,有極強的上色能力,具有抗菌、消炎的效果。同時,它還有改善貧血、清除人體中的各種毒素的功能,達到保護肝臟、清潔內臟的效果。
據考證青團之稱大約始于唐代
已有千年歷史
隨著它作為祭祀品的功能的淡化
逐漸發(fā)展成了一道時令性小吃
清代大美食家袁枚
在《隨園食單》中寫到
“搗青草為汁,和粉作團,色如碧玉。”
其中的青草指的就是漿麥草
起初作為祭品的青團因為口感差,沒有人把它當作商品。直到元末,巴城富商顧阿瑛為了讓其母“吃”上美味可口的青團,發(fā)現了一種可以代替小麥的野草——漿麥草,青團的質量才發(fā)生了飛躍。民國年間,正儀鎮(zhèn)沈記糕團店店主沈文魁發(fā)現,用漿麥草汁做青團子有一股青草味,會影響食欲。經過數年的反復試驗,他創(chuàng)新了青團的制作工藝,使青團清新爽口,受到食客普遍歡迎,打響了“文魁齋”的品牌。
巴城青團的好品質正是取決于特有的漿麥草汁。近年來,巴城種植戶通過收集野外漿麥草種子與根系進行實驗種植,并不斷對土壤進行改良,采用有機循環(huán)種植模式,進一步提高漿麥草種植的產量與質量。
漿麥草屬于綠色草本植物,可以種植在標準農田整治范圍外的一些小面積土地上,通過加種漿麥草可以有效增加土地的經濟效益。
擁有規(guī);a業(yè)化種植基地的企業(yè),逐步推行生態(tài)旅游項目,進一步強化漿麥草產業(yè)體系,成為農旅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與科研院校的合作,充分挖掘漿麥草產業(yè)價值,拓展其生態(tài)涵養(yǎng)、休閑體驗、文化傳承等功能,進一步加大巴城青團品牌推介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
青團是春天特有的味道
每年第一口青團謂之為“嘗春”
這個春天,一定得來巴城
赴一場“青團”之約!
來源:農村工作局
UID:921577
UID:600909
UID:516660
UID:800554
UID:557519
UID:931825
UID:652506
UID:683255
賞
我要提現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完成支付
電話:0512-57993030工作日 8:30-17:00在線廣告熱線:18012662666緊急聯系:18888186330
昆山阿拉丁網絡傳媒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2014-2019 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200152 蘇ICP備10046361號-25
未經昆山論壇官方授權,任何APP及第三方平臺嚴禁轉載及使用昆山論壇內容,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