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安全感源于自己的內心深處,只有自己內心強大,才能真正建立起安全感。
從小建立起的安全感,是孩子未來幸福的寶藏,他們敢于獨自面對困難、解決困難的信心和勇氣,正是源于內心充足穩固的安全感。但許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卻沒能建立起安全感,常常被不安、焦慮的情緒所困擾。哪些原因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建立安全感的策略有哪些?
一起來看——
安全感是幫助我們穩定情緒,平和、從容地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時必備的心理狀態。安全感的缺失會讓我們患得患失、焦慮不安、敏感多疑,處理不好人際關系,甚至形成討好型人格。安全感對于提高生存能力和發展能力至關重要,所以,老師和父母需要幫助孩子培養內在安全感,這是能讓孩子受益終身的禮物。
1. 童年缺愛造成不安全感
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認為,6~24個月的嬰幼兒與父母的關系,決定其成年后的安全感。如果一個人在童年的時候需求始終得不到滿足,或者缺乏溫暖的成長環境,內心就會產生深深的不安感。比如,童年沒能得到父母的溫暖照料,父母關系不和、家庭關系緊張,或是被父母忽視、冷漠對待等,這些情況都容易將孩子置于緊張、恐懼的狀態下,長此以往,孩子內心的安全感就會逐漸被削弱。
2. 心理創傷造成不安全感
“心理創傷”一般在精神病學上被定義為“超出一般常人經驗的事情”,俗話說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就是這個道理。在經歷特殊創傷后,這件事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和對這類事情的看法,一旦再遇到類似的情景,身心都會迅速做出反應。比如,被嘲笑過身高的人,也許身高會成為他的痛處;長期被父母責罵的孩子,長大后可能會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甚至逃避、對抗與人交往。父母在情緒不穩定的狀態下隨口說出的批評或責怪,都有可能給孩子帶來心靈上的創傷。孩子則需要花上很長一段時間感受它帶來的疼痛,治愈這些傷口,而這一過程也在漸漸消耗孩子內心的安全感,讓孩子感到焦慮、不安。
真正的安全感源于自己的內心深處,只有自己內心強大,才能真正建立起安全感。幫助孩子盡早建立內在安全感,父母和老師需要掌握這樣四個策略。:
當孩子缺乏安全感時,我們需要讓孩子們明白自己的內在感受,需要讓他們覺察自己的內在需求。寫日記就是一種可以完成這一任務的有效方式。
孩子們能夠在日記的傾訴中發現自己的創傷,暴露自己的痛苦,接著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日記可以是一個知己,可以是一面鏡子,也可以是自己的向導。在寫日記的過程中,可以教會孩子從三個角度去思考:我真實的感受和情緒是什么?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這樣的事情過去發生過嗎?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是要讓孩子發現讓自己感到不安的癥結在哪里,二是要讓孩子學會接納造成這種問題的根源。接著,孩子們就可以從日記中被記錄下的客觀事實中驗證自己的認知是否到位,判斷是否正確,從而更加坦然地面對真實的自己,在正視自我、正視事實的過程中塑造內在安全感。
個人的內在標準,是指對自我的正確內在評價。一個建立起內在標準的孩子,幾乎不會受到外界的不正確評價帶來的干擾。
如果一個孩子的內心已經建立起了恰當的內在標準,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就能夠懂得正確地認識自我、接納自我。強烈的自我認同感也會帶來更加強大的內心力量。這樣的孩子更容易懂得如何從容、客觀地處理遇到的困難。以某次成績不理想的狀況為例,沒有建立起個人內在標準的孩子會覺得:“我成績不好,我不值得被別人喜歡。”而已經建立起內在標準的孩子則會覺得:“盡管我的成績不是很好,但是我孝順長輩,對同學友好,樂于助人。所以,我仍然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個人內在標準,首先是自己對自己的認可,是能夠準確地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劣勢在哪里,懂得清晰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和需要,并且有自己明確的原則和底線,在標準的維系下充實內心的安全感。
什么是“三角思考力”?“三角”,指代“多角度”, 三角形具有穩定性,有著穩固、堅定、耐壓的特點。“三角思考力”就是可以從不同角度穩定、客觀地思考事情的能力。當一個孩子具備了“三角思考力”,懂得多角度地觀察世界,能夠冷靜、客觀地分析事情背后的原因,當他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就不容易鉆牛角尖,處理問題會更加通透。而不具備這種能力的孩子,通常會采用單線思維看待問題,一旦遇到復雜問題,他們往往會害怕、焦慮,缺乏從容掌控問題的安全感,對困難無所適從。所以,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養成“三角思考力”,在看清、看透問題本質的過程中增強安全感。
老師和父母為孩子營造具有安全感的環境,要給對方需要的愛,要“愛得其法”。如果愛的方法不當,則會讓孩子感到壓抑、傷痛。如何做到“愛得其法”呢?首先,給孩子的愛要有度。給予孩子愛意的過程中,老師和父母不能以自我為中心,而是要給予有分寸、有尺度的愛,要讓孩子感到自己是被愛意環抱,而不是被愛意束縛。其次,給孩子的愛要尊重。愛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意見,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在自由的空間里享受愛意,而不是處在愛的控制下。再次,給孩子的愛要有效。父母和老師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懷有一顆同理心,真正理解孩子,換位思考孩子的真實需求,給孩子具體、實在、舒心的幫助,這樣才能在盈滿愛意的環境中為孩子真正建設具有安全感的氛圍。
引導孩子準確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給予孩子實在的安慰和愛意,啟發孩子建立起一套個人內在標準,并養成通達地看待這個世界的能力,就是在幫助孩子建立內在安全感。內在安全感充足的孩子,未來才能在面臨更多不確定時穩妥地解決,才能開心、自由地健康成長,才能善于發現生活里的更多美好,散發出更溫暖的光芒,照亮自己的同時也照亮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