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中醫醫院將依托婁江區域中醫優質資源,著力打造“1228”工程,在江蘇省中醫臨床研究院昆山分院內設置1個研究所(婁江醫派研究所),研究所下設2個中醫非遺學術流派傳承研究工作室(鄭氏婦科流派傳承研究工作室、閔氏傷科流派傳承研究工作室);2個省名中醫傳承研究工作室(江蘇省名中醫徐進康傳承研究工作室、江蘇省名中醫戴安偉傳承研究工作室);8個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
欄目將依托“1228”工程,每周一期分享每個傳承工作室的中醫內涵精粹。以敢闖敢試的魄力,集聚創新創優的動能,“辨證施方”,奮力踐行高質量發展實施路徑。把準新時代中醫藥發展脈搏,開創中醫藥振興發展璀璨未來!
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IBS-C)屬于中醫“便秘”范疇?梢蚱⑻摎馊,推動無力,或陰液不足,腸失濡潤,或肝失條達,氣機不暢,腸腑積滯而致。徐進康教授臨證將IBS-C主要分為肝脾不調證、脾氣虛弱證、陰液不足證進行辨治。他秉承吳門醫派輕清靈巧的用藥特點,應用膏方調補兼施,組方精細,療頑疾,愈沉疴,獲效者眾。筆者有幸從師侍學,耳濡目染,獲益良深,現擇其膏方調治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病案一例,以窺一斑。
患者,女,64 歲。
大便干結艱解 4 年余,便如栗狀,常4-5日一行。伴腹脹腹痛納呆,進食后尤甚,噯氣時作,口干不欲多飲,頭暈,夜寐多夢,舌暗紅,苔薄少津,脈細遲。
8 年前有腦梗史,無糖尿病史,無腹部手術史。腸鏡檢查:結腸黏膜黑變病。
西醫診斷:腸易激綜合征(IBS-C);
中醫診斷:便秘。
乃肝郁脾虛,氣陰不足,腸道失潤,推動無力使然。
治擬舒肝理氣,滋陰潤腸,健脾助運法。以木香檳榔丸、枳術丸、黃芪湯、潤腸丸、增液湯諸方加減。
上藥浸一宿,武火煎取汁,沉淀瀝清;文火收膏時,加入阿膠 400g,冰糖 400g,核桃仁 150g,熬至滴水成珠為度;每次一湯匙,每日 2 次沖服。
服用膏方后,一年來便秘癥狀已明顯改善,大便 1-2日一行,成形質軟,排便通暢,腹脹減輕,腹痛消失,無明顯噯氣,納寐可。要求繼續膏方調治。
本例患者便結日久,屢服番瀉葉、生大黃等含蒽醌類藥物,癥狀益甚,致結腸黏膜黑變病。該方以增液湯之玄參、麥冬、生地滋養陰液,以山茱萸、枸杞子、桑椹子、菊花等養陰柔肝,以桃仁、當歸、柏子仁等潤腸通便,以黃芪、黃精、白術等健脾益氣助運,以夏枯草、決明子、百合、靈芝等抑肝寧心安神。諸藥共奏疏肝運脾化滯、滋水行舟之功。另外,在上述辨證基礎上,徐老師還根據患者便秘不同程度,適當加用麻子仁、瓜蔞仁、杏仁、郁李仁等以助潤腸通便。IBS-C患者往往病程較長,虛實夾雜,在調補過程中,老師主張平補為主,徐緩圖之,切忌大辛大熱,峻猛攻下之劑,以免攻邪傷正,氣陰耗損。
此外,膏方的組成中不乏味厚滋膩之品,滋膩礙胃,對于脾胃虛弱、虛不受補者,過度的補益常常會使脾胃氣機壅滯,運化失職,出現納呆、惡心、胃脹等癥狀,故在補益的同時佐以砂仁、陳皮、佛手、制香附、麥芽、六神曲等理氣消導之品,監制藥物之滋膩,又能促進脾胃運化,補而不滯,補虛不戀邪。
徐進康,江蘇省名中醫,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主任中醫師(二級),博士生導師。從事中醫臨床工作40年,繼承吳門醫派、孟河醫派輕清靈巧的診療特色和精誠仁和的理念,潛心研究內科尤其是脾胃系疾病的中西結合診治,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群眾信譽度高。
江蘇省名中醫徐進康傳承研究工作室以脾胃肝膽病、中醫內科疑難病、亞健康中醫體質調治等為主要臨床方向,通過中藥煎劑、自制制劑、中醫外治、冬病夏治、冬令膏方等方法,傳統和現代結合,內治和外治結合,宏觀和微觀結合提高中醫藥在慢性萎縮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食管反流病、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相關性疾病、功能性胃腸病、炎癥性腸病、脂肪肝及胃腸道腫瘤等的療效。
工作室團隊成員11名,其中主任中醫師4名,副主任中醫師4名,團隊近年參與國家重大臨床多中心研究課題3項,承擔或完成省級課題4項、市級課題6項,獲得江蘇省中醫藥管理局科技獎三等獎2項,蘇州市級科技進步獎2項,蘇州市引進新技術獎3項,發表論文百余篇。
來源:昆山市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