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致塘河從富春橋到大西門漫步
原創王英落英繽紛王英2024-02-15 17:36江蘇
初四傍晚,全家人牽狗漫步。此時年正濃,意猶在。
至富春苑門樓,門內兩盞祥云冬瓜銅絲罩燈,兩側兩個絨布燈籠串,宛如一個鳳冠。進入富春苑,望山亭、羽琌山館、梅閣掛滿了燈籠。假山上,山茶開得正盛,迎春花已然綻放。旁邊小池中,觀賞魚如同以往戲嬉玩耍。穿過富春苑,出東門,游廊內,一個大型中國結、三四盞仿古宮燈點綴其間。
富春苑為新建公園,或是仿龔自珍邸吧。出了公園游廊,沿富春橋寬大的階石上橋,致塘河東塘段一河碧水、兩岸白石欄桿、數樹枯枝在藍天映襯下分外清麗。女兒幼時,路過此處,遠觀一座拱橋,半圓形橋孔躍然水上,再觀水中倒影,另一座拱橋映于水下,令人贊嘆不已。一座石碑立于橋北頭,文字少量淡化,讀來,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歷次修繕,保存至今。我告訴女兒,這是明朝的古董橋,別的文物都在博物館,這座文物我們可以走,女兒很開心,走來走去。后來多年,我和女兒出門散步,她均要求從古董橋出,從古董橋回。有時,沿東塘河向東,沿河欄桿上一路玫瑰花開,至柏廬實小,一座清朝小石板橋,再沿亭廊至東門水閘返。近幾年,也有很多穿漢服的小姑娘來此拍照,錄視頻。
從富春橋向西,至畢廳,一排綺窗。畢廳是江蘇省文物單位,原書畫院,女兒曾有幸于此學習國畫。近年,書畫院搬遷,一進處原書畫院建筑已拆除,二進畢廳原建筑與三進二層小樓保留。
過小橋,沿柴王弄小區后游廊向西,廊中仿古宮燈亮如白晝。轉過一門,一個小小天井,院內一棵歪脖松樹,一口仿古井,太湖石數立,小有風味。至一小榭,院中卵石鋪地,太湖石作路牙,院前數莖綠竹,輕如紗。
沿游廊繼續前行,過橋向西,沿東塘西段,南岸墻壁上,一幅水墨致塘飄然墻上,數座石拱橋,數戶青瓦房,幾葉小舟,垂柳輕拂,墨竹數點。
至致塘津渡,望向南,奧灶館全景盡收眼底。奧灶館始建于清朝,是家百年老店,共兩層,風格為中國傳統古建筑。奧灶面是昆山出名的地方小吃,面條采用龍須面,緊下快撈,過熱水,放入專門熬制湯汁,可紅湯、亦可白湯,澆頭有大排、爆魚、鹵鴨、牛肉等。
我是中原人,腸胃不好,不太適應此面,但昆山本地人甚是喜歡。曾經小病住院,鄰床陪護大哥給老母親送來雞湯,自己去吃一碗面,回來后咂著嘴說,舒服。女兒出生在這里,也非常喜歡吃奧灶面,過段時間總要去吃。同事喜得貴子,喜誕千金,也會每人發兩張面票。曾有一次,家中面票被小表妹當廢紙剪掉,女兒惋惜很久。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正是此理吧!此時正是飯點,生意興隆,需要排隊,我們不愿等待,繼續前行。
過了橋,就是西塘河段。過原西塘小學,沿廊亭到一座春姑娘的雕塑前,就到了老昆中,這是很多昆山人追憶的地方,柏廬高中的牌子已掛起好幾年。女兒上小學,學校新蓋教學樓,而昆中剛搬走,學校借用昆中校舍,以致于校長講話時,開玩笑說,多年以后,你們可以驕傲地說,你們的小學是在昆中上的。
夜幕降臨,路燈初亮,河兩岸的景觀燈帶璀璨炫目,垂柳新吐嫩綠,輕拂水面。一彎新月掛在西天,分外明亮。
到了留暉山莊,這里有女兒的小白班。彼時女兒上小小班,學會一首小白小白下樓梯的兒歌,故而戲稱小白班。當時小朋友在園門口迎賓,女兒也身披彩帶,拍照一張。我們進去,到幼兒園門口看了一下,繼續西行。
到了西水關閘,過了橋,大西門就到了。
門口工作人員看我們牽狗說,寵物不讓進,抱著可以。于是女兒抱起她的狗。大西門的年味不必說了,處處紅燈籠,濃而不烈。在一處廣場中,地面投影出荷塘、魚,對面墻壁上也是荷葉,相映成趣。小孩子們在地上踩來踩去,充滿了歡樂。
繼續向北,一家正儀泡泡餛飩的牌子置于門口。女兒餓了,于是孩爸抱狗,我帶女兒去吃餛飩。
我們點了兩份泡泡,一份大排。大排最先上來,剛炸好的大排,剪成一條條放在小碟中,吃上一塊,外酥里嫩。大排也是昆山名吃,我有時也會做,巴掌大的肉排,在肉店買來,用刀背反復輕剁肉面,剁斷肉筋,用鹽稍作腌制,掛上面糊,裹上面包糠,炸至兩面金黃就可以了。
說話間,餛飩好了,鼓著泡泡漂在湯面,數圈油花,幾點碧綠的香菜、蔥花,分外誘人。據說,正儀泡泡餛飩,是一個小女孩無間意折出來,煮好后,餛飩鼓泡,故此得名。喝了一口湯,鮮靚可口;咬一口,泡泡破裂,露出鮮嫩的肉餡。細品:肉餡鮮美、餛飩皮細滑爽口,與較硬的大餛飩皮相比,更易消化。
吃完飯,繼續向北,至馬鞍山路欣賞著亭林公園夜景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