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認為,心動過緩指的是心跳速度低于每分鐘60次而言,引起心動過緩的原因很多,如急性心肌梗死、高強度運動、心房顫動、電解質紊亂、低血糖、甲狀腺功能減退、藥物及感染等,主要以病因治療為主。
祖國醫學心動緩屬于“心悸”、“心痹”、“怔忡”、“遲脈癥”、“漏脈癥”之范疇,其發病機制主要是心陽不振,無力鼓動血脈所致。治療多以益氣溫陽為法,如麻黃附子細辛湯、補中益氣湯等。
現代研究表明,補氣溫陽活血的方劑可有效興奮交感神經而提高心率。文中所提溫膽湯出自宋代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方藥組成:半夏、竹茹、麩炒枳實各二兩(各6克),陳皮三兩(9克),茯苓一兩半(4.5克),炙甘草一兩(3克),生姜五片,大棗一枚。原方主治“心虛膽怯,觸事易驚,或夢寐不祥,或異象惑,遂致心驚膽懾,氣郁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證,或短氣悸乏,或復自汗,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安”。
現分享一例江蘇省名中醫戴安偉用溫膽湯治療“痰、郁、瘀”兼備的心動緩案,供同道借鑒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