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中醫醫院將依托婁江區域中醫優質資源,著力打造“1228”工程,在江蘇省中醫臨床研究院昆山分院內設置1個研究所(婁江醫學研究所),研究所下設2個中醫非遺學術流派傳承研究工作室(鄭氏婦科流派傳承研究工作室、閔氏傷科流派傳承研究工作室);2個省名中醫傳承研究工作室(江蘇省名中醫徐進康傳承研究工作室、江蘇省名中醫戴安偉傳承研究工作室);8個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
欄目將依托“1228”工程,每周一期分享每個傳承工作室的中醫內涵精粹。以敢闖敢試的魄力,集聚創新創優的動能,“辨證施方”,奮力踐行高質量發展實施路徑。把準新時代中醫藥發展脈搏,開創中醫藥振興發展璀璨未來!
患者,女,42歲。
主訴:雙下肢伴顏面水腫2年余。今年年初,患者出現雙下肢水腫,面部稍浮腫,未就醫診治。近2月水腫有所加重,故而就診。
刻下:雙下肢及面部稍腫,腰酸痛,惡熱,自汗,口干口苦,頭昏,納一般,反酸,夜寐入睡困難,夜尿3—5次,大便偏干,日行1—2次,舌質紅,邊齒痕,苔黃膩,脈細。
既往有高血壓病史7年,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 qd+厄貝沙坦片0.15g qd,血壓控制可。
輔助檢查:2020年9月9日尿常規:蛋白質 +,尿紅細胞 3+/Hp;血生化:肌酐 44μmol/L,白蛋白 44g/L。
共7付,每日1付,水煎400ml,分兩次早晚溫服。
七日后復診,病史:諸證較前減輕,雙下肢及顏面水腫較前消退,仍覺腰痛,痛有定處,舌苔薄黃,舌下脈絡瘀滯,脈細澀。
輔助檢查:尿常規:蛋白質 -,隱血-。
首診藥方中加白芍15g,紅花5g,當歸10g,川芎10g。共7付,每日1付,水煎400ml,分兩次早晚溫服。
慢性腎炎系指蛋白尿、血尿、高血壓、水腫為基本臨床表現,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遷延,病變緩慢進展,可以不同程度腎功能減退,最終將發展為慢性腎衰竭的一組腎小球病。中醫歸屬于“水腫”“腰痛”“虛勞”“腎風”“血尿”“癃閉”“關格”“尿濁”等范疇 。其發病主要是與肺、脾、腎三臟及三焦對水液代謝功能的失調有關。本例患者系中年女性,初診時熱象較顯,陰液虧耗,故而從“濕熱、陰虛”論治,方中以石斛、玉竹、生地黃配合金銀花、連翹、知母養陰增液,清熱瀉火,并輔以補氣健脾。二診時患者腰痛,舌下脈絡瘀滯,加用白芍行氣止痛,紅花、當歸、川芎活血止痛。吳德蕓先生從醫50余載,師從吳門醫派王定安老先生,并于20世紀90年代在上海中醫藥大學陳以平教授支持下在昆山市中醫醫院創立腎病專科。在中醫腎病理論方面,提出了從“濕熱、濕濁”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從“肝郁化火”治療血尿,從“氣虛、濕瘀”論治慢性腎衰竭,從“陰虛、熱蘊”治療糖尿病腎病等。對于本例病案體現了吳老對于慢性腎炎脾腎兩虛,氣滯血瘀的基本辨證思路,充分表現出“診法細致入微,善辨陰陽,直入病機重點,辨證施治,治法處方用藥,精簡不繁,靈活加減”的專家特質。
吳德蕓,副主任中醫師,師從昆山市名醫王定安先生,先后于玉山醫院(現昆山市第二人民醫院)、花橋衛生院(現昆山市中醫西結合醫院)、昆山市中醫醫院工作至今。從醫50載,臨床經驗豐富, 擅長運用中醫藥治療各類腎臟疾病,提出并總結了從“腎虛濕熱”治療慢性腎炎,從“腎虛濕瘀”治療慢性腎衰的理論。
其經驗總結研發的清腎A/B片治療蛋白尿、血尿效果卓著,已做成自制藥在臨床推廣應用,并已發表論文、申請課題。
工作室團隊有主任中醫師1名,副主任中醫師3名,主治中醫師2名。團隊針對急、慢性腎炎、腎功能不全、腎衰病等各類腎臟病開展傳統中藥湯藥,傳統冬季、四季膏方以及足浴、中藥敷貼等中藥內服外治,配合營養膳食指導。
來源:昆山市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