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6月12日
適逢2024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
和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聯合主辦的
第十七屆
“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遺演出季”
隆重上演
本屆演出季
著重突出“傳承”這一關鍵要義
6月9日晚
千燈鎮秦峰少兒昆劇團小演員
與昆山當代昆劇院的專業演員們
共同登上北京恭王府大戲樓的舞臺上
進行接力傳承
讓昆曲的火種在青少年當中得以保存和延續
小演員們以
昆劇《孽海記·雙下山》
這出經典昆曲折子戲節目
率先開場
憑借精湛的演技折服現場觀眾
自2008年至今,每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恭王府博物館都會舉辦“良辰美景·非遺演出季”,各大專業昆曲院團在恭王府大戲樓登臺演出,濃厚的傳統文化韻味填滿了整座王府。第十七屆“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遺演出季”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為廣大公眾呈獻昆曲古琴視聽盛宴,中新網、央視頻、抖音、bilibili等媒體平臺進行了全程網絡直播。
劇情梗概:昆劇《孽海記·雙下山》是趙梁“東方靈欲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脫胎自昆曲中兩出著名的折子戲《思凡》與《下山》。戲曲界素有“男怕《夜奔》,女怕《思凡》”一說,言其難度大。而《雙下山》將戲曲與現代舞大跨度融合,創排之難,可想而知。在立意上,《雙下山》對真與假、色與空等永恒命題進行了探討,富有詩意且充分留白;在呈現方式上,該劇展現了唱腔、念白、圓場等傳統戲曲的代表性元素。
陳為睿是石浦中心小學校學生,是一名臺灣同胞,2020年被“千燈鎮秦峰少兒昆劇團”在班級海選中選出,隨后經過不懈努力,連續三年在中國少兒小梅花薈萃昆山海選賽中獲獎,并連續兩年登上恭王府舞臺。曾參演過節目《智取威虎山·滑雪》、《義俠記·游街》、《雙下山》等,并在地方政府主辦的“外眼看昆山”主題活動中向外國友人展示,獲得廣泛好評。
在學習昆曲的過程中,最難的事情就是融入自己的感情,并要注重身段和唱腔的訓練,這樣才能把戲演好。在秦峰少兒昆劇團學到了很多傳統文化的知識,希望能把這項傳統文化繼續發揚下去。
錢欣冉,現就讀于千燈鎮炎武小學,自幼參加千燈秦峰少兒昆劇團學戲至今。2023年參演集體節目現代京劇《跟黨走》,在第27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中,被授予“小梅花集體節目”。曾參演昆曲《堆花》、《手捧寶書》、《長刀大弓》、《雙下山》等節目,連獲好評。
作為昆曲發源地,近年來,千燈聚力擦亮昆曲文化“金名片”,積極探索昆曲傳承與發展的長效機制,從成立“小昆班”到秦峰少兒昆劇團,實現真正意義上昆曲后備人才統一培養模式,持續加大文化傳承人隊伍建設。涌現出昆曲職業演員于星悅,“國戲”昆曲專業昆山第一人、非遺傳承優青楊優等優秀人才。
圍繞堅持“走出去”的思路,積極為少兒昆劇團學員搭建對外展示的舞臺,維也納****、北京恭王府、鳥巢、上海浦東機場等重要舞臺和重點區域都有小演員們的身影。自成立以來,少昆團累計演出超800場次。
圍繞堅持“引進來”的思路,連續舉辦七屆“秦峰曲會”以及各類學術研究、演出交流等活動,梅葆玖、白先勇、侯北人、田青等業界大咖先后蒞臨千燈推介昆曲,“秦峰曲會”成為了千燈弘揚昆曲文化的重要媒介,為昆曲傳承注入源源不斷的全新活力。
截至目前,千燈共有37朵戲曲“小梅花”,占全市27%。3位學員獲“國戲杯”金獎,11個集體節目獲全國小梅花金獎,昆曲小學員超2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