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屆高考的背后都折射出考生追逐夢想、不負韶華的決心。今天就帶著大家一起來回顧自1977年高考恢復起到新世紀的高考模樣~
高考大事記▼▼
高考
回首過去,國家針對高考的改革從未停止。如今國家提倡綜合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各省市先后開展新高考改革……
高考的變革反映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記錄著特定時代的教育印跡,值得我們回溯過去。如今高中生們,想知道90年代爸爸媽媽們的高考是什么樣子的嗎?一起來看看吧!
高考
90年代/新世紀初的獨家高考記憶
九十年代
社會并無過度關注,高考是一件極其自然的事兒
1992年參加高考,考取南京化工大學。現從事市場研究工作。
90年代,是一個各項變化層出不窮的年代。
那時,剛剛有了互聯網,但絕大數人都沒有接觸過,很多人連@是什么意思還都不知道。還沒有QQ、微信這種聯系工具,手機都還是大哥大,BP機僅僅是跑業務的才會有。
那時,高考還在7月的7、8、9三天。那年的高考要考總共七門課,總分710分。
那時,教室還沒有空調,只記得考場里面前后有電風扇,每次考前老師都要在屋里灑水降溫。
那時,社會上還沒有對高考有太多的關注,不會停工為高考讓路。我的一個同學,他們院里迎七一搞食堂裝修,每天夜里各種噪音到2點。后來他在師大二附中考試時,又趕上旁邊蓋樓。眾多干擾下,可能影響了這個同學的發揮,導致他沒有進到滿意的學校。
那時,物質也沒這么豐富。父母能做的最大努力,是讓我早上能喝一碗牛奶,每周去合作社買些大棒骨熬一鍋骨頭湯。那時還沒有冰箱,不能久放,所以經常連續喝骨頭湯、吃骨頭湯面。后來聽說,蜂王精對于補充營養很有效,爸媽就特地花了不少錢買了三盒,叮囑我考前一個月,每天喝一支。
那時,我的很多同學都是球迷,在即將高考的6月,還會熬夜看球。那年的歐洲杯,安徒生的祖國又創造了一個童話,在最后一刻替補南斯拉夫出賽,奪得了丹麥到目前唯一的歐洲國家杯冠軍。這使得我們相信,生活的奇跡永遠超過常識和想象。
那時,已經有一些家長在考場外等候了。但很多同學都是自己騎自行車去考場的。看到有父母陪著的,哈哈,說實話當時還特瞧不起。年少的我們當年并不太理解父母的心情啊!現在想,我兒子要是去高考,不讓我陪那是大逆不道!
高考記憶
當時,家里只有收音機和電視機,僅限于了解國家大事而已,上學也就是學習而已,不像現在的孩子能有機會接觸眾多信息。父親是農業系統的,也曾建議我去學農業有關的專業。那個時候年少無知,覺得上大學去學農業然后去種地太沒意思了。
本來當時我對計算機很感興趣,還參加了少年宮的興趣小組。但是老師說未來不會有那么多就業崗位。實在不知道應該選什么,最后就從成績最好的科目中選擇了有關的專業。
但國家發展這么快,社會發展這么快,誰能想到當初被否定的專業,二十年后都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呢?我的同學們現在從事的工作,絕大多數也都與當初的專業沒有關系了。
新世紀初
高考變革年,我的成才有一點兒隨緣
考取中國人民大學。現為《現代教育報》記者。
2001年,在北京市西城區一所普通中學上學的我,躋身高考大軍。回看17年前的這場人生大考,最多的感慨還是對于眼前這個美好時代的進步。
當年的我,在報考大學時,其實是一片茫然。對大學的認知,恐怕只限于校名。一位資深的老教師對我說,你的分數應該選擇人大,于是我就在人大的招生簡章里開始選專業;憑借朦朧的興趣和當時社會的潮流,我報考的專業大多是經管類,只因同桌一句“人大的新聞學院是全國最好的”,就胡亂填上一個,卻不成想真就吃上了這碗飯。
同桌雖然也不太明白何為新聞,但執著于新聞理想,最終考入了另一所大學的新聞專業,但在從事了幾年媒體行業后,大概覺得并非很貼合自己,便轉向其他行業發展。
我們的成長成才,似乎都帶了一點隨緣、隨機的意味。
而在現今,北京市新中高考改革已經近在眼前,命題考試強調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強調表達思想;要求學校開展生涯指導,不但要讓學生選科選考時選得明白,還要對各種職業先期體驗了解,清楚自己的特長興趣和發展方向;大類招生、平行投檔的方式,讓學生在報考時不會踏空掉檔;同時,大學也開門辦學,琳瑯滿目、花樣翻新的開放日、專業咨詢服務、招生政策解答,無疑向學生給予了最大限度的“知情權”。
每個時代的人,都有自己的難,都要背負不同的時代命運。眼前的高考,對家長學生來說,可能難在“了解很多,怎么選才最適合自己”“選擇很多,怎么選才更好”。但無論如何,時代終歸是進步了,這個新時代讓一個孩子可以遇見更好的自己,也可以預判更好的自己。至少,讓高考成為一次更加無憾的選擇。
高考記憶
現在回想起來,2001年在北京高考改革的歷史上,可能算是小有特點的一屆。從考試方式上來看,這一年是最后一批采取文理分科“3+2”模式參加高考的高中畢業生,在之后的一年,北京高考迎來革新,采取“3+x”文綜理綜的方式命題。
從報考方式上看,此前一屆學生,采用的是“出分報志愿”,拿到高考成績后填報大學志愿,和今天的招錄方式類似,而我所在的一屆學生則是“估分報志愿”,高考結束后根據試題答案估算分數,選報大學志愿。
身處在變革的年代,既體味了不必當“第一個吃螃蟹”答文綜理綜試卷的小確幸,也感受到了“第一個吃螃蟹”根據估算分數填報志愿時那種可想而知的忐忑。
高考不僅僅只是一場考試,它被賦予太多含義,承載一代代學子的青春記憶。那年高考你有哪些難忘的回憶呢?快來和我們分享吧!小帆做你的傾聽者和你一起登上時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