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
最早是唐朝時候,科舉取士,士子考試需要投名狀(此投名狀非彼投名狀,不是***入伙的,是正經把自己的籍貫、學業情況寫下來,遞交上去)。
通過考試,第一名的名狀放在最上面,謂之“狀頭”(后世的“案首”,也是跟這個一個意思),也被稱為狀元。隨著科舉制度的發展,狀元已經特指殿試。
1978年恢復高考后,慢慢的這個名頭也被社會提起。尤其是作為東亞儒家文明,耕讀傳家,對教育的程度是越來越重視。狀元的含金量其實是逐年攀升。
1998年大學擴招,把這個全國第一的名頭炒的愈來愈響。
其實,作為一個經過十幾年教育的磨煉捶打。
有一點想法,狀元跟什么有關。
一、經濟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里不只是社會的組織運行形式,還包括了各個家庭成員參與社會的方式。戰亂年代,肯定沒有狀元。同樣一個家庭里如果飯都吃不起,是沒有余力去給先生束脩和買書本的。更遑論考學出狀元了。
二、理念
儒家思想,深植入腦。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優則仕。自古以來,講究耕讀傳家,農業社會,耕是必須的,沒有耕就吃不了飯。讀就是另一個追求了,要當官,要顯貴。*用*在的話說,就是階層跨越。上升的渠道一直有。所以,現在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因為有無數個秉持這樣理念的家庭,看中這一塊,才會讓狀元變得越來越受關注,動輒滿城風云。
三、地域
其實,這個也是上兩個論點的更實際的表現。
最早的狀元其實沒有什么地域分別的,但是宋朝后,南方經濟發展,農業開發完成,先進的耕作水平和農具的推廣,逐漸的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所以在明朝初年出現了南北榜的時間。造成包括狀元榜眼探花的三甲都是南方人,惹得朱元璋(我老鄉)這個老**不滿。但是從那以后,南方的狀元確實比北方多。具體來,江西、浙江是狀元的集中產區。
回到現實中來,現在的全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而言,東部經濟發達,西部經濟不發達。所以對應的東部高考狀元關注度比西部省份多,內卷的也更厲害。但是狀元具體到某一個很小的區域,其實,和這個所謂的縣、鎮關系不大。看到有網友把橫幅掛到自己小區,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就此把這個小區當成狀元可復制的場所,未免有點太不客觀。
總體來說,國家現在不鼓勵這種所謂的狀元排名,但是民間有這種實際的需求。
只能說,看看就好了,你孩子是狀元,好棒!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