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公務員考試特別熱,可以說熱到爆炸了。很多人于是會有一種錯覺,覺得公務員一直是這么熱,公務員是過去、現在和未來,都將會是絕大多數人最好的就業選擇。
實際上,所有你現在看到的普遍性現象,在歷史上都可以找到大致雷同的情況。
歷史沒有新鮮事。
在改革開放之前,全國只有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是好的就業,其余的就是農民和盲流。那時候,人人都想進到機關事業單位或國企內,這些都是實行單位制的,也就是一個人的吃喝拉撒睡、生老病死等等所有的一切,都由單位承包了。
很多人為了一個城市戶口,為了能進入這些單位,可以說是擠破了腦袋。
后來改革開放了,國企也改革了,大約到了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這十多年的時間里,市場上的機會很多。相反,因為體制改革,放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不斷削弱,體制掌握的資源越來越少。很多單位,尤其是國企越來越不行了,原有的那種吃喝拉撒生老病死全管的單位制就很難維持了。
最重要的是,和那些下海打工、做生意的人相比,體制內的人過得越來越慘。
90年代有個說法是“搞導彈的收入還不如賣茶葉蛋的”。
90年代直到進入21世紀的前幾年,很多地方財政非常糟糕,連公務員和老師的工資都發不起,鄉鎮干部天天像土匪進村一樣,收提留統籌來發工資。
上世紀80年代有一個假叫農忙假,到了秋收的時候,要給老師放假,老師要回家收莊稼。學生就免費給老師家打工。
那時候體制內人窮到什么份上可以想而知了。
據人社部數據顯示,1992年,有12萬公職人員辭職下海,1000多萬停薪留職。
再到后來,2007年之后,我們的經濟越來越好了。那時候的年輕人,幾乎沒有誰是把進體制當成第一就業選擇的,大多都是考慮到市場上去掙錢。
愿意當公務員的寥寥無幾,大部分畢業生基本上都去銀行、證券、房地產等企業了。
房地產火的那幾年,混得好房產中介一個月能掙十幾萬。
在這種背景下,有幾個人愿意考公務員,每個月拿幾千塊錢的?
其實那幾年才是公務員最舒服的幾年。大多數地方土地財政很好,還有地方平臺企業融資搞項目,錢多得花不完。很多地方都以各種名義給公務員發補貼、獎金。尤其是一些沿海發達地區、開發區,工資外的收入是工資的好幾倍。
而且那幾年還沒有八項規定,各種送禮、吃喝、福利,基本上不受約束。
但就算是那幾年,公務員依然不是最好的選擇。最好的選擇,是做基建工程,是房地產,是金融,是電商,是礦產資源等等。市場上遍地都是錢,都是機會,很多人連自己怎么掙到錢的都不知道。
相比之下,公務員的性價比是真的不高。
而現在的公務員,更算不上是理想的工作。
很多地方公務員的收入現在已經規范了,江浙和珠三角地區都經歷過一兩次的降薪,收入已經沒有那么夸張了。而一些經濟和財政不太好的中西部地區,公務員的年終獎被砍,或者無限期拖欠。甚至一些地方公務員的工資都無法準時發。可笑的是,有的地方還要求公務員去銀行信用貸款給財政用,換言之就是自己貸款給自己發工資。
大多數地方的公務員,其實也就是一個月四五千塊錢,一年六七萬而已。多的如發達地區城市也不過十幾萬,少的如河南、甘肅、東北等一些窮的地方,一個月兩三千也不是夢。
此外,公務員的工作形式主義嚴重,缺乏成就感和價值感,而且工作量越來越大,尤其是上面安排下來的工作,永遠干不完,年輕人進去了永遠都是加班加點,極少能輕松;公務員的晉升現在也很卷了,人才很多,而且遴選、提拔、調動的通道都很狹窄,大多數也只能是熬資歷,混日子了;公務員這些年的管理也越來越嚴格,這個不許那個不能,疫情期間出本地都要審批;體制內的氛圍比較保守、封閉、死板,和很多現在年輕人追求自由、創新的思維完全不搭邊,甚至是沖突的,很多人進到里面后需要花很長時間痛苦地適應。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考上公務員,其實就是混吃等死而已。
現在公務員之所以火,根本來講就是經濟不行了,優質的就業崗位太少了,相比較而言,公務員的穩定和收入,性價比就還可以了。
經濟永遠是最根本的原因。
但很大一部分原因,其實是互聯網,以及身邊環境形成了一種“經濟很差,就業很難,公務員和編制很好”的思想氛圍,絕大多數人因為缺乏信息,缺乏獨立思考能力,不可避免地被這種思潮裹挾而走。
現在人們每天都要花很長時間刷手機短視頻,這些短視頻的創作者為了流量,同時他們自己也被“考公考編好”的思潮影響,自然會創作大量支持和美化考公考編的視頻內容;平臺也會因為這是熱點,這是流量而全力推薦,導致很多人每天看到的,都是“考公考編好”的內容。
這種思潮影響每一個人,而每一個人又會去影響身邊的其他人。
很多大學生一進大學,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懂,看到師兄師姐都去考公考編,考研,自然也跟著學了。其實,師兄師姐也不知道公務員是啥樣,他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應該干什么,也是刷小紅書,聽之前的師兄師姐說的。
而且現在的家長也被深刻影響了。經過各種磨難和挫折的家長,總是會變得保守和世俗,于是總是想讓孩子進體制。比如說今年高考,很多家長直接“強迫”本來可以考985高校的孩子去讀警校,就是為了編制。
所有人都在這種“考公考編好”的氛圍和思潮的推動下,共同炒出了考公考編熱。
而且人性決定了,很多人一旦形成了一個認知,而這種認知是和周圍其他人的想法一致的,他們就會固化這種認知,并且把這種認知當成自己的人生目標甚至信仰,不允許其他人反對,也聽不進去任何與他這個認知不同的看法。
所以,網上誰要是說考公考編有這不好那不好,不應該盲目考公考編,一定會遭受很多人的口誅筆伐,甚至會有很多人給他扣上“何不食肉糜”“不懂年輕人的難”等等這些大帽子。
公務員工作到底是什么樣,考上公務員后的生活是什么樣,自己會經歷什么痛苦和挫折,自己的性格和特點適不適合干公務員,這些問題大多數人是一無所知的。
實際上,雖然都是公務員,都是事業編,但公務員與公務員的差別,有的比人和狗的差別都大。
有的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的公務員和編制崗位,外地人,尤其是女孩子去了真的是沒辦法生活的;有的地方公務員的收入是真的低得嚇人;有一些基層的體制內崗位,比如鄉鎮是縣區一級的事業單位,幾乎沒有什么晉升的空間和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很多人的性格和價值觀決定了,他們進入體制,必然會極其痛苦,甚至會得抑郁癥。
比如說前幾天蘇州某單位網絡公開舉報領導的清華畢業生,他這種性格,必然是和體制極度沖突的。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公務員和編制崗位都是好的,也并不是都適合每一個人的。
此外,經濟形勢不是一直會這樣糟糕,可能過幾年,或者十年,經濟變好了,相對而言,公務員和事業編制崗位的性價比就大大降低了。
所以,大致可以講,在當前這個經濟形勢下,對于那些學歷以及學習能力、綜合素質一般,且個人的適應能力強、性格溫順,且家庭背景一般的人來說,大多數的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崗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但對于那些學歷很好,學習能力強,綜合素質很強,或者性格比較剛直,崇尚自由、創新,喜歡冒險挑戰,或者家庭背景很好的人來說,絕大多數的體制內崗位,都是不適合的。
因為對于這些人來來說,他們進入體制內后,需要經歷精神上的若干酷刑才能適應那個環境,有的就直接崩潰。而且他們的所學所長,完全沒有用武之地。最無法接受的是,當若干年后,他們發現,當自己在體制內渾渾噩噩,過得不開心,而當初還不如自己,選擇在外闖蕩等待時機的那些人,趕上了時代和經濟的風口,過得成功、精彩且快樂的時候,他們會后悔當初的選擇。
很多人在就業的時候,本來有很好很好的機會,但被“公務員好”這種觀念**后,放棄了大好機會選擇公務員。比如說網上有人甚至熱烈討論“年薪50萬的華為開發崗和縣里選調生哪個好”的問題。
不管如何,考上公務員,或許可以說一輩子餓不死了。但如果說,考上了公務員,就可以一輩子過上衣食無憂無憂無慮的生活了,那就是癡人說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