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線閉眼聽風
|
近日 耳鼻喉科門診接診了這樣一位患者 老人家79歲 既往已有三次“鼻息肉”手術史 每次7~8年后都會復發 自訴近一月右側鼻塞加重
CT顯示:右側鼻腔及額竇、篩竇 又充滿了軟組織影 無法正常呼吸,伴頭痛、嗅覺減退 于是來到了耳鼻喉科蔣銳主任門診就診 ![]() 耳鼻喉科蔣銳主任仔細詢問了病史,考慮到患者主訴已經做了三次“鼻息肉”手術了,但時間都過于久遠,蔣銳主任專門調取了十余年前的病理報告,確實顯示是“鼻息肉”,但是多次的復發不得不讓人懷疑腫物并不是一個單純的“鼻息肉”。 ![]() 綜合考慮后,蔣主任立即就給患者做了鼻內鏡檢查,并同時取了病理活檢,內鏡可見腫物已長滿整個右側鼻腔,伴少許黏稠鼻涕,已無通氣空間,腫物表面呈白色荔枝肉樣改變,乍一看確實很像“鼻息肉”。 翌日,病理活檢報告提示:(右側鼻腔)鼻息肉伴移行上皮增生及輕度不典型增生。 根據經驗,這很有可能是一個偽裝成“鼻息肉”的鼻腔內翻性乳頭狀瘤,之前多次病理提示“鼻息肉”可能與術中取材部位不準確有關。 ![]() ![]() ![]() ![]() 進一步增強MR顯示:鼻腔右側異常信號影,T1等信號,T2等高信號,DWI高信號,增強后周邊強化為主。 蔣主任仔細閱讀影像學圖像,該患者的腫物在T2相有 “腦回征”,但又不典型,鼻竇骨質也沒有明顯的增生,腫物已經占滿整個右側額竇竇腔,好在患者額竇氣化尚可,腫物未越過瞳孔中線,要徹底清除腫物,需要打開額竇,將竇內軟組織完全清理干凈并磨除基底部部分骨質再燒灼。 按照傳統方式,需要行眉弓切口(沿眉毛下方至鼻根部切開皮膚),患者面部將遺留一道3—4cm長的疤痕,術后疼痛也較明顯,綜合考慮后蔣主任給患者選擇了“經鼻鼻內鏡下鼻腔鼻竇腫物切除+額竇開放根治術”。 術中通過鼻腔將額竇外的腫物完全清除,然后通過層層磨骨的方式,將上頜骨額突磨開,額竇前壁打開至2/3,去除額竇底壁,從而將竇內腫物完全暴露并徹底清除,首次完成了Draf Ⅱ型額竇開放術,術中作黏膜瓣保護上頜骨額突裸露骨質,并通過徹底電凝止血進行微填塞。 ▲鼻腔術后內鏡 術中多點取材,避免漏診可能性,最終病理提示:呼吸上皮乳頭狀瘤,部分呈內翻性生長,部分呈外生性生長,合并原位鱗狀細胞癌,局灶見間質浸潤。 患者術后反應輕微,麻醉蘇醒后即精神恢復良好,術后第二天換藥見黏膜瓣在位良好,可以明顯減少術后竇口攣縮再閉鎖可能。 什么是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 ![]() 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是一種相對常見的良性腫瘤,約占鼻腔鼻竇乳頭狀瘤的70%,并且在全部鼻腔鼻竇腫瘤中占比約為0.5%~4%。 盡管它是一種良性腫瘤,但因其術后容易復發及存在惡變的可能性,使其與其他鼻腔鼻竇良性腫瘤有所不同。 目前,該腫瘤的確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多數學者認為它是一種良性型的真性腫瘤。也有觀點認為,人乳頭狀瘤病毒(HPV)與其發病有密切關系。此外,環境因素、病毒感染、炎癥刺激等也可能導致腫瘤的發生。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該腫瘤在人群中的患病率較低,男女比例大致在3:1至5:1之間,多見于中年男性(平均年齡約54歲)。患者常出現鼻塞、鼻內腫塊、流涕(有時帶血)、頭面部疼痛和嗅覺異常等癥狀。隨著腫瘤的增大和累及部位的增多,癥狀也會相應加重。 主要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目的是徹底切除病變以減少復發的可能性。雖然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是良性腫瘤,但其具有復發和惡變的傾向。如果反復發作,可能會惡變成鱗癌,本例患者就是多次手術后出現了惡變。然而,即使是鱗癌,經過規范化治療,預后通常還是比較樂觀的。
來源:昆山市中醫醫院 |
共1條評分
,昆幣+1
熱點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