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山者,基于一簣之土,以成千丈之峭。
玉峰山,昆山之巔,高不足百米,卻挺起了中國縣域經濟的“第一高峰”。
連續19年位居全國百強縣市之首;全國首個地區生產總值突破5000億元的縣級市;連續三年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萬億元;以不足全國萬分之一的土地,貢獻全國4‰的GDP,集聚全國1%的到賬外資,創造全國2%的進出口……今天的昆山,光芒萬丈。
從蘇州“小六子”農業縣一路逆襲而上,昆山披荊斬棘、高歌猛進,走出了一條以新發展理念為重要引領、以改革開放為根本動力、以共同富裕為不懈追求、以“敢闖敢試、唯實唯干、奮斗奮進、創新創優”為時代精神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而回溯“筑路”的全過程,無論是1984年自費創辦開發區,還是*****撤縣設市,抑或是2009年被賦予“勾畫現代化目標”光榮使命,這座城市都發生了太多傳奇故事。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昆山爭當區域一體發展、產業創新發展、深化改革開放、現代化城市建設、社會綜合治理、實現共同富裕“六個縣域示范”,力爭以一域之精彩為全局增光添彩。
今天,當你穿行于這片93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細細品味時代在這里篆刻留下的印記,會發現歷經淬煉的昆山,正發生著一些微妙而又深刻的變化。從稻田里干出一番事業,到今天力爭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的縣域示范,昆山人用刻進骨子里的那股勁,把“昆山之路”拓向一個嶄新的境界。
闖與創
改革開放之初,眼看著周邊兄弟縣市“風風火火”搞鄉鎮工業過上了好日子,還守著“蘇州城外半碗飯”的昆山人,徹底坐不住了——彼時,昆山的工業產值只有兄弟縣市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另一邊,國務院批準沿海建立14個經濟技術開發區,昆山這個蘇州“小六子”自然“趕不上趟”。
落伍,源于思想上的落后。要想趕上、再趕超,唯有解放思想、沖破藩籬、打破常規!
乘上改革開放的東風,“敢于第一個吃螃蟹”的昆山人決心迎頭趕上。但走別人的老路已然不現實,當時的昆山人作出了一個石破天驚的決策:不等不靠不要,自掏腰包開發工業小區。
沒有先例、沒有政策、沒有資金,1984年8月,在昆山城東蛙聲陣陣的農田里,昆山人硬生生辟出3.75平方公里,開始自費開發工業小區。當時既沒有開業典禮,也沒有新聞報道。
白手起家的“昆山之路”,從這里發端。雖然沒有“準生證”、更沒有工業基礎,但昆山上下對這個工業小區傾注了大量心血:修路、招商、建廠,開發一片、成功一片。搞規劃的測量人員,背著經緯儀和標桿到處奔波,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
探路,意味著在沒有路的地方開辟一條路。回望來時路,“昆山之路”不單單是一種路徑、一種模式,更蘊含著敢為天下先的時代精神和發展智慧。
從“唯實、揚長、奮斗”到“艱苦創業、勇于創新、爭先創優”,從“敢于爭第一、勇于創唯一”,到如今“敢闖敢試、唯實唯干、奮斗奮進、創新創優”的新時代“昆山之路”精神,時代車輪滾滾向前,這些精神財富在時間浸潤下愈發光彩熠熠。
這一切,都由改革開放催生、由改革開放召喚。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昆山勢必把不可能變為可能!
南京、北京累計跑100多次,昆山迎來了省內首家中外合資企業;歷經8年艱苦奮斗,昆山開創了國家級開發區設在縣級市的先河;先后進京84次、穿梭于8個中央部委,昆山出口加工區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封關運作的出口加工區;到后來,成立全國第一家縣級市臺協會、開具全國第一張一般納稅人資格試點增值*發*,一直到開通國內首條縣級市域地鐵線蘇州軌交11號線和國內首條跨省定點低空載客運輸航線……無數的“第一”“首創”,不僅是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的成果,也處處烙印著昆山人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氣質。
這里的每一次前行、每一次蛻變,都離不開“昆山之路”精神力量的感召,都源自這份精神力量的指引。如今提出凝心聚力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的縣域示范,更是昆山使命在肩的自覺和擔當。21世紀的昆山人正在做的事情,與17世紀的顧炎武發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脈相承。昆山領導換了一茬又一茬,但敢為人先“闖與創”的精神承前啟后、薪火相傳,支撐著這一方土地迎接更高遠的挑戰、邁向更廣闊的天地。
立與破
從零到一再到第一
在立與破的循環往復中,事物才得以漸進式向前發展。
從自費開發工業小區算起,昆山產業發展歷經“農轉工、內轉外、低轉高、散轉聚、大轉強”五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是昆山人立足本地實情、踏準時代節拍、主動改革求變的結果。每個階段都是先立后破、協同發力。
以昆山規模最大的電子信息產業為例,依托上世紀80年代以“西托‘三線’”思路引進的企業,為昆山電子工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到了本世紀初,昆山電子信息產業已經有了相當規模,并形成電腦、手機等智能終端為主的產業鏈。
如今,戴上AR(增強現實)眼鏡,“遠在天邊”的工程師就能在線解決設備故障問題。這項由亮風臺(昆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產品,已應用在三一重工、寶武鋼鐵等企業。
亮風臺所在的云昆大廈,一幢叫AI,另一幢叫META,這里是昆山打造元宇宙產業園的主陣地。開園之初,這里就秉持著“產業園就是產業鏈、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理念,吸引了亮風臺、五一視界、昆侖智匯等32家企業入駐。
一切都有跡可循。正如當年昆山“拆筆記本電腦招商”,把一臺筆記本電腦拆開,緊盯1000多個主要零部件,一個個登門拜訪,針對性招商,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終成現在近7000億級的龐大規模。
站上高原后,昆山不止步、不停歇,仍然向著山頂攀登。基于此,昆山一著不讓推動實施智能終端向智能穿戴延伸、消費電子向汽車電子拓展、傳統汽車零部件向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發展“三個轉型”“三大行動”,加快傳統制造向研發制造、智能制造、綠色制造“三個升級”。
昆山人深知,想要不斷開辟新事業,必須先立后破!傲ⅰ,是根本,一邊要穩固現有的電子信息和裝備制造產業鏈,一邊進行“破”,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昆山人敢于在2022年就啟動布局元宇宙產業。
除了元宇宙,昆山還無中生有架起一條以咖啡產業為代表的高端食品產業鏈條。方圓幾公里內,星巴克、瑞幸、億政等40多家國內外咖啡企業齊聚,全國60%的咖啡生豆烘焙量和全國60%以上的生豆進口量來自昆山——這也是昆山獲“國際咖啡產業之都”稱號的實力象征之一。
昆山不種咖啡豆,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消費市場。從上世紀用“臉盆裝咖啡”到站上千億級“咖”位,短短幾年時間,昆山讓咖啡豆從貿易分撥、平臺交易、研發烘焙,到品牌銷售、咖啡設備生產制造等各個環節流程實現“無縫銜接”。隨著一杯咖啡、一塊巧克力、一支冰淇淋、一瓶可樂、一片面包、一杯果汁等相繼落戶,昆山食品產業鏈一次次“甜蜜升級”。
2023年,昆山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達到11433億元,連續第三年突破萬億元。全市形成了3家千億級特大企業、10家百億級骨干企業、129家十億級企業、1057家億元級企業的企業矩陣。
面對未來,怎樣用自身發展的確定性對沖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昆山用一張“2+6+X”現代產業體系版圖作答:“2”即新一代電子信息和高端裝備制造兩大主導產業,“6”即新顯示、新智造、新醫療、新能源、新材料、新數字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X”即以元宇宙、先進計算、低空經濟等為代表的先導產業或未來產業。
在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搶占一席之地,星巴克、瑞幸咖啡、中科可控、群啟科技等旗艦項目吸引行業關注,立訊精密、友達光電、三一重機等行業龍頭深耕發展,清陶能源在固態鋰電池領域獨樹一幟、澤璟制藥成為全國第一家采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首發上市的企業……昆山踩準未來產業化發展趨勢,鍛造產業全鏈,正裂變出更大的增長極。
書法講究開與合,“開”處讓人有開闊舒暢的豪邁之氣,“合”處又讓人有充實緊密的靈動感,這樣寫出來的字才有俊美靈動之感。城市也需要“開”與“合”,既開放包容,又融合共生。
1990年,隨著上海浦東開發開放,隔壁的昆山不斷吸收資金、技術、人才和經驗,修煉“內力”的同時,“外力”也不斷釋放。駛出滬寧高速昆山收費站匝道,拐個彎便是昆山綜合保稅區的卡口,滿載貨物的卡車在這里來回穿梭。
這里也是昆山陸路口岸最早的通關點。1997年,全國首批5個直通式陸路口岸之一的昆山陸路口岸啟用,直接改寫了昆山出口貨物不能外運的歷史。
隨著2000年中國大陸第一個出口加工區——昆山出口加工區封關運作,昆山與世界的聯結更加緊密了?粗型晟频幕A配套、高效的報關機制,仁寶、神達、緯創等臺企紛紛落戶。時至今日,這里創造了全國2%進出口總額,提供了外向型經濟崛起樣本。

2008年,改革開放30周年,昆山獲評全國改革開放18個典型地區之一。當年10月15日,新華社發文《以開放打造中國百強之首》點贊昆山。吸引全球資源、鏈接全球市場,未來才能天高地闊。據統計,截至2023年底,昆山已集聚起全球80個國家和地區超1萬個外資項目,總投資超過1200億美元,48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昆山投資設立項目達108個。
在昆山數量龐大的外資企業中,來自寶島臺灣的項目尤為眾多。自1990年第一家臺資企業順昌紡織落戶,昆山便與臺資臺企結下不解之緣。
如今,昆山已成為大陸臺商投資最活躍、臺資企業最密集、兩岸經貿文化交流最活躍的地區之一。昆山累計批準臺資項目超6000個,投資總額超700億美元,10萬臺商臺胞、3000多對兩岸婚姻家庭在昆山安居樂業,近4000名臺商臺胞子女在昆山就學,開創兩岸融合發展新局面。
是開放打開了一扇門,一扇讓昆山鏈接世界的門。今年7月17日,兩輛發自上海浦東機場的貨運車駛入昆山綜保區的長三角國際空港昆山物流中心。這批貨物是仁寶公司從越南胡志明市進口的集成電路產品。過去進口貨物運往昆山,需經上海浦東機場,再從外高橋保稅區入關,需2天時間周轉。現在,貨物在機場落地后,僅用10多個小時可直接運達昆山。
去年,長三角國際空港昆山物流中心成功獲批了國際機場三字代碼——KHL。有了它,從昆山進出口的貨物可以通過中轉聯程直達世界各地,進口貨物在國內周轉時間由原來的20個小時縮短至10個小時左右,出口貨物由原來的12個小時左右縮短至6個小時左右,物流成本平均下降15%,物流時效平均提升50%。該空港物流中心還通過東航貨站和機場貨站鏈接111家航空公司,航線網絡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可以通達1036個目的地!袄ド街圃臁苯浻珊j懣杖轿粻渴质澜。
開放造就的廣闊胸襟,讓昆山無論是在經濟領域還是文化、人文領域都有著海納百川的氣勢:348個劇種以及木偶劇和皮影戲在昆曲故里再綻芳華;臺胞職工可參加昆山市企業職工社會保險,取得臺灣地區職業技術資格證書的可享受與昆山技能人才同等的獎補待遇,他們的子女還能就讀公辦學校……兼容并蓄、多元融合,讓這座城市更有風味、更有調性。
量與質
以民為本邁向美美與共
9月13日,夜幕降臨,昆山開發區慧聚廣場一片燈火璀璨,2024海峽兩岸(昆山)中秋燈會當晚正式亮燈。不遠處的慧聚夜市里,游客氤氳在熱氣騰騰的煙火氣里,流連于蚵仔煎、鹽酥雞、甜不辣等臺灣美食間。這一方天地,不僅為游客帶來新鮮體驗,更為臺胞帶來故鄉一般的溫暖。
一座城市是否吸引人,不僅要看經濟發展的“量”,還要拼民生福祉的“質”。要想在縣域現代化建設上作示范,昆山不僅要在經濟和改革方面先行先試,還要在社會事業、民生保障等方面走在前列,以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協調共進,推動城市發展的精彩之變,讓“昆山之路”愈加豐滿。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布的最新城市規模分級情況,昆山以141萬城市人口被定義為Ⅱ型大城市,列全國4個“縣級大城市”之首。

大城市,就得有大城市的樣子。怎樣闖出一條現代化城市建設的“昆山之路”,擺在了這個“縣級大城市”的面前。昆山人心中有一條準則,那就是:一切發展,都是為了讓人民共享成果。
就在今年5月14日,昆山召開城市建設工作會議,用科學規劃描繪城市的“成長坐標”,用匠心設計塑造城市的“骨肉之軀”,真正把昆山打造成為一座本地人自豪、外來人向往、創業者稱贊的現代化大城市。
——城市品質向內加壓發力。踐行“產城人”融合發展理念,昆山堅持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最美的風景讓市民共享:口袋公園轉角可見、大西門商業街開門迎客、高端酒店未來可期……2023年,昆山新建口袋公園50個,新增改造綠化面積498萬平方米,完成老舊小區改造49.5萬平方米,新改建停車泊位5.6萬個。
——交通網絡向外拓展延伸。6月24日,聯滬通蘇、貫穿全域的軌交11號線安全運營一周年;8月18日,國內首條跨省定點低空載客運輸航線在昆山開通;9月10日,強勝路對接312國道工程順利通車,與上海、蘇州主城區對接道路均貫通9條;此外,震川西路對接婁江大道快速化改造今年年底主線貫通,中華園路對接蘇州工業園區望江路明年建成通車,將進一步拉近與周邊省市的時空距離。
——民生保障向優提質發展。多年來,昆山民生支出占比始終保持80%以上,建成由2家“三甲”醫院、9家鄉鎮醫院、18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110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構成的衛生體系,各類學校增至325所,在校學生增至40.2萬人。一個個“15分鐘生活圈”、健身圈、服務圈“圈”出了居民笑臉。2023年,昆山164個行政村村均集體可支配收入達1262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1.78∶1。
推動“民生七有”向“民生七優”提升,讓每一位新老昆山人都成為幸福的昆山人,讓第一故鄉、第二故鄉都成為圓夢的創業之鄉。正如14年前的2010年10月4日,首次在中國舉行的“2010年世界人居日”慶典活動上,昆山以“銳意創新、賦予外來人口享受城市基本服務的權利”而獲得“聯合國人居獎”,成為全球6個獲獎者之一,也是中國唯一獲獎城市。聯合國人居署在昆山的獲獎評語中說,“昆山確保外來人口除充分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外,還充分享受退休、醫療和其他社會保障體系,并與當地人口擁有同樣的享受公共服務的權利!
14年后的今天, 我們欣喜地看到,昆山從經濟發展的“一枝獨秀”,到城市發展、社會發展、人的發展“全面開花”,一座令人“心向往之”的品質生活之城逐漸有了現實模樣。
采寫手記
現在這個時間節點,其唯一性必將被鐫刻進時代的紋理中。
如果想要研究中國的縣域經濟,昆山一定是繞不開的標桿。作為一個負責聯系對接昆山的95后,從一個個會議、活動現場見證昆山成長;在一次次進載體、入企業中感受干事創業的激情;在亭臺樓閣、小橋流水間醉心于文人風骨……在與昆山“相擁”的五年時間里,深刻體會到這座城市既為當下謀,更為長遠計的超前眼光和堅定行動。
毫無疑問,昆山在改革開放的春風里拔節生長。40多年來,一代代昆山人齊心協力,栽下一粒種,澆上一滴水,聚成一縷光。
每每翻開有關吳克銓、宣炳龍等前輩有關昆山探索與實踐的紀實書籍,無不為他們無私無畏、敢闖敢試的精神所打動。他們的“創業故事”,穿越了40年光陰仍然歷久彌新。從他們身上發源的精神,像一粒粒發芽的種子,扎根在每一個昆山人的心里。
我們深知,蘊藏在這些故事背后的“昆山之路”精神,在歲月洗練中愈發澄明、在時光沉淀中愈發厚重。
有一首歌曲叫《規則就是用來打破的》。確實,有很多東西,你不打破,就沒有沖出瓶頸的可能。理念一變天地寬,登高望遠自開闊。不管是回望歷史、還是揆諸現實,昆山在千帆競發、百舸爭流之中勇立潮頭、走在前列。這背后是一代代昆山人以櫛風沐雨、篳路藍縷的艱苦奮斗精神沖鋒而來。
歷史長河不息,時**卷常新。但你我都相信,眼底的這座城市,充滿無限可能。而這座城市里的人,就是奇跡本身。
來源:昆山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