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奣子”
在昆太路上會看到“奣子路”。上面一個“天”下面一個“明”。什么字?問昆山人,查辭典及一番網絡搜索,長了知識,此地也算是有段歷史與故事。
————————————————————————
1、武則天曾經為自己的名字專門創造了一個字“曌”,音讀“照”,以顯示她世無二人。網上有人求教“奣”讀什么音,是什么意思?說是在地圖上看到的。有的朋友作出了解答,有兩個解釋:1、“奣”讀wěng (翁),意思是天空晴朗無云。2、“奣”是一個地名。讀:gǚang(廣),奣子,在江蘇昆山的一個地方。相傳乾隆下江南,到了這個叫廣子的地方,天亮了,就寫了“天明了”幾個字,豎著寫的,當地的官員一看乾隆寫了地名:奣子,就把廣子改為:奣子,現在那里還叫:奣子!(音:廣子)。奣子大橋,在昆山到太倉的中間,婁江(新瀏河)上的一座橋,過橋到昆山的兵希。
2、在清初地理著作《讀史方輿紀要》顧祖禹(1631-1692)撰,也有多處提到:
千墩浦縣南四十里。向設石浦巡司戍守。新洋諸江之水,往往匯流于此,接吳松江入海。永樂初,夏原吉嘗浚治之,今南流注于淀山湖!鹜咂郑诳h東南三十六里,與太倉、嘉定接界!吨尽吩疲浩謻|出雞鳴塘,西通奣子浦,為灌溉之利。嘉靖、隆慶中,屢經浚治。崇禎初,復修浚,有大小二浦。奣,讀若晃,在縣東十八里。
運河在州西。亦曰太倉塘,即昆山縣之至和塘也。自州西十八里奣子鋪與昆山接界,引而東,為黃泥涇、黃淺涇,與吳塘相接,而合于婁江!吨尽吩疲簥浣Х秩氤,其出城北入鹽鐵塘又西北出者,曰古塘,其出城東而仍入婁江者,曰半涇,州南曰張涇。元至正中,張士誠以方國珍屢自劉河突犯,乃塞至和塘尾以障海潮,開九曲河,僅通太倉東門,于是半涇、張涇、古塘諸港,皆湮為平陸。永樂以后,復浚故道,而九曲河廢。○半涇,在州東三里。舊橫帶城東南,入婁江,北通七鴉浦。元至正十四年,方國珍自劉河突犯,至半涇,董搏霄與戰,敗卻之。十七年,國珍復來侵,士誠將呂珍大破之于半涇,潮水為咽處也。今淺涸漸為平陸。有半涇市,在州北十五里。又城南三里為張涇,亦接劉河。元至正十二年,方國珍來寇,浙省參政寶哥等御之于張涇,敗績。明吳元年,太倉來附,士誠將張讓自嘉定來爭,千戶劉百潮遣兵越張涇破之,是也。今亦湮廢。
雙鳳鎮州北二十四里。一名雙林。又北六里曰直唐市,民居繁密之所也。自是而西北十里,曰任陽莊,入常熟縣界。又沙頭鎮,在州東北三十六里,明初為商旅萃聚之所。又州東北六十里曰璜涇鎮。皆七鴉浦所經也。○吳公市,在州南十五里,一名小婁塘。又南五里曰葛隆鎮,與嘉定縣分界。
奣子橋在州西十八里,昆山接境處也。元至正十六年,方國珍犯太倉,張士誠將呂珍守奣子橋,筑營浚濠,有叛者自古塘率寇西下,出珍不意,珍力戰得免。今亦曰奣子鋪。
詳見《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四 南直六。
3、 康熙字典解釋
【丑集下】【大字部】 奣; 康熙筆畫:12; 頁碼:頁253第11【廣韻】【集韻】𠀤烏猛切,音䁝!玖鶗浴棵饕。一曰**淸明也。 又【集韻】古猛切,音懭。義同。 又【字匯補】橋名,在蘇州昆山縣。元末方國珍趨奣子橋,與張士誠戰!∮帧救鹱V錄】元始上皇丈人法諱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