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景觀風貌煥然一新,2023年全鎮糧食種植面積、糧食總產量創近5年新高;低效建設用地得到騰挪置換,3年間耕地凈增加5140畝;開展“強村公司+產業園+村集體”合作,鄉村富民增收渠道持續拓寬……近年來,江蘇蘇州昆山市張浦鎮依托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對鄉村資源資產開展整合提升,推動經濟與生態雙提升。自然資源部最近發布了首批15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典型案例,張浦鎮位列其中。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在保護農耕肌理、留住鄉韻鄉愁,修復生態基底、提升人居環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已成為自然資源領域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平臺。”昆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張浦分局局長馮超介紹,2021年1月,張浦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被列入國家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名單以來,瞄準“城鄉融合、全域煥新”目標,統籌謀劃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生態保護修復、公共空間治理、鄉村歷史文化保護等項目實施,通過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的綜合治理和系統修復,整治出城鄉根本變化的全新面貌和經濟社會生態的多重效益。
走進張浦鎮振蘇社區,記者看到,原先的磚瓦廢墟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3000多畝水稻田。這片高產稻田,原先是上海在昆山的“飛地”——振蘇磚瓦廠廢棄的取土坑。上世紀90年代磚瓦廠停產后,取土燒磚形成的大坑一度變成一個大池塘,周邊職工宿舍也漸漸破敗,整個區域內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失衡,生態系統受損。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工作開展后,這塊‘飛地’的命運迎來轉變,窯廠廢棄土地及周邊的廢舊職工宿舍陸續復墾搬遷。我們將這里規劃為振蘇農業生態園,一來為高度城市化地區耕地保護探路,二來為改善這里的人居環境。”張浦鎮黨委副書記王偉說。
王偉介紹,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張浦鎮帶來的最大變化,是有效激活了“大而散”的獨特資源稟賦。張浦鎮最初由三個鄉鎮撤并而來,鎮域內空間布局大而散的特征十分明顯,存在布局零碎、公共設施不足、鄉村風貌退化等問題。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張浦鎮在資源重組整合中實現了一產二產提檔升級、在傳統村落活化中實現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全域綜合整治中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金華村是張浦鎮距離鎮區最近的農村。去年年底,村集體拿到了投資高標準廠房的200多萬元分紅。金華村黨委書記丁新良告訴記者:“得益于張浦鎮對農村低效建設用地的騰挪置換,通過對村里的老舊廠房進行整治,我們騰出了35畝地。將騰出的空間指標用于產業園區的新載體建設,既保障了產業轉型升級,又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目前,金華村在第一期15畝土地上建成田園客廳,落地了餐飲、咖啡館、民宿、工作室等多種新業態,吸納社會資本上千萬元,完成在地企業注冊20余家,孵化引導青年返鄉創業就業達320余人。現在,這個田園客廳連同利用村里閑置地塊建設的田園市集、田園大講堂、田園村廚等,共同形成了金華村“一廳多園”的整體布局。
“按照全市一盤棋的思路,張浦鎮跳出‘鎮域’謀劃頂層設計、跳出‘鄉村’優化空間布局、跳出‘土地’實施系統治理。”馮超說,這也是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的經驗和亮點所在。比如,在頂層設計方面,昆山市成立了市級工作領導小組,12個相關部門共同參與;鎮級層面細化成立五個工作小組,確保實現全域“全要素”整治效益的最大化。在優化空間布局方面,大力推進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提檔升級農田基礎設施,優化提升田園景觀風貌,支撐耕地全面優化提升,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此外,在促進鄉村“資源—環境—生態”三位一體提升的同時,縱深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通過整治,張浦鎮已初步實現以空間結構調整帶動城鄉土地、產業、生態面貌的有效提升。2022年,張浦鎮獲評首批蘇州市“美麗宜居鎮”;2023年已集聚200多家歐美企業的德園工業園,獲評全國首個專精特新產業園(示范)。
“張浦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計劃于2025年年底進行驗收。接下來,我們將統籌項目實施進度,持續深化和科學利用全域土地整治的成效,優化生態格局,在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小城市標桿的道路上繪就新畫卷。”張浦鎮黨委書記王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