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易激綜合征是一種病因不明的胃腸道功能紊亂疾病,本病的癥狀與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關,通常被描述為“腦腸疾病”但其病理生理仍不確定。在我國腸易激綜合征腹瀉型發(fā)病率最高,其臨床癥狀通常表現(xiàn)為腹痛,腹瀉,可伴有其他上消化道癥狀,如燒心、早飽、惡心等,且病程較長,一般至少出現(xiàn)6個月以上,部分患者伴有明顯焦慮、抑郁傾向。中醫(yī)認為本病病位在腸,主要涉及肝、脾、腎等,與肺、心亦有一定的關系。《景岳全書》中寫道:“泄瀉之因, 無不由脾胃。”“凡遇怒氣便作泄瀉者……, 蓋以肝木克土, 脾氣受傷而然。” 可見本病發(fā)病與肝脾關系密切,因情志不暢, 肝失疏泄, 橫逆乘脾, 致使木郁土壅, 中焦斡旋失司, 氣機升降失常, 氣機壅滯故而腹痛,脾不運化水濕, 大腸傳化失司,故而出現(xiàn)泄瀉。
本案患者因飲食傷及脾胃,加之情志不舒,肝氣郁滯,肝郁乘脾,肝脾不調,脾失健運,而致本病。肝郁脾虛,脾不升清,清氣不升而下行,故見大便溏爛;濁氣下行故矢氣多。土虛木郁,故情志不舒。本方用痛瀉要方加減,方中用“風藥”防風,佐以白術健脾除濕,順李東垣之“升陽除濕法”,意在使得陽氣升騰,脾氣來復,濕邪可除。另白芍酸寒,柔肝緩急止痛,健脾而柔肝;配炙甘草,取芍藥甘草湯之意,健脾益氣,緩急止痛;木香、枳殼行氣健脾止瀉;木瓜可宣脾祛風勝濕;砂仁、白扁豆、蘇葉芳香醒脾化濕;山藥、芡實健脾化濕,淮小麥、合歡皮清心安神,解郁開竅。二診加黃芪、黨參扶正益氣。全方有升有降,合用共奏健脾疏肝化濕止瀉之功。因長期泄瀉容易導致腸道菌群紊亂,故囑咐患者繼服益生菌以調節(jié)腸道菌群恢復,鞏固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