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孩子教育前我先介紹一個詞,“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來自埃隆.馬斯克。
什么叫第一性原理?
打個比方,為什么會有汽車出現,當年的人覺得既然有馬車了為什么還要汽車呢?馬不是到處都是嗎?到處都有草嗎?而加油站不是到處都是,所以把馬喂好坐馬車就可以了,沒必要發(fā)展汽車。
馬斯克說不是這樣的,你要把一個事物拆解成最基礎的事實,從最基礎的地方進行推理,這就是第一性原理。
我們人類交通最基礎的需求是什么?是馬車嗎,不是,我們追求的不是交通工具,我們追求是安全,速度,舒適,還包括社會身份,這就是最基礎的事實,所以馬車必然被汽車替代。
要是眼光僅僅局限于已有事物本身,去做優(yōu)化,那么你無法完成創(chuàng)新的突破。
再來,為什么電車會取代燃油車?
之前人們說,電車更環(huán)保但是電池太貴,用不起,所以電車無法取代燃油車。
馬斯克說,不對,當你認為電池很貴,就陷入固有觀念了。
我們去看最基礎的事實:電池的成分是什么?是鈷,鎳,鋁這些金屬對吧,那它們現貨價格是多少?如果你不采購電池而是直接去期貨市場采購原材料,然后找到更好的電池組技術來造電池,你會發(fā)現,電池價格能打到接近當初的十分之一。
于是便宜又好用的電車就成為可能,燃油車被電車取代,這也是第一性原理的應用。
好了,現在大家應該知道所謂“第一性原理”是怎么回事了。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教育的“第一性原理”。
關于教育話題很大,這里我先做一個定義,我們不去考慮教育在精神層面的影響(雖然很重要),我們只解決功利的問題,也就是孩子未來能不能賺到錢,吃飽飯,在社會立足。
對這個問題大部分中產父母都在優(yōu)化“已有事物本身”,就是逼著孩子卷分數,未來考個好大學拿個文憑,方便找一份好工作。
這條路能不能走?
如果孩子擅長應試教育,考清北,考985和211沒啥問題,那我覺得就走老路也不錯。
不過即使如此,依然有那么多名校出來的孩子找不到工作,更不要說不擅長應試教育只能上一本二本?频暮⒆恿,對吧。
為什么?因為優(yōu)質崗位永遠有限,卷學歷到最后水漲船高卷成紅海血海,只有極少數擅長讀書的孩子勝出,其他孩子全部成為炮灰。
“學歷是敲門磚”這句話現在已經不成立了,應該修改成:很高的學歷才是敲門磚,普通學歷根本敲不開門。
那應該怎么辦?
從“第一性原理”出發(fā),我們不如回歸到最基礎的事實去思考,什么樣的年輕人會在未來社會立足和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