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生命的意義在于“進取”
初看到這個題目,您一定以為這是一篇雞湯文,類似倡導“拼搏”與“奮斗”的俗套,實則不然。如果我正嘗試使用接近科學的方式論證這個命題:“進取”是生命存在的意義,你可能又會嘲笑我的自大,不過這沒有關系,因為科學最歡迎質疑和討論。
1. 何為“進取”生命,族群,理念,文化…… 發展和延續始終是第一位的,只有保持“存在”才有其它可能,消亡了就沒有任何意義。人必有一死,任何事物都終將消亡,這是自然規律。生物個體雖然死亡了,但DNA一直存在。希臘的城邦消亡了,但數學和科學在其他地方生根發芽,這些就是延續。延續是存在的價值,而“進取”使得延續成為可能,所以,“進取”是生命的意義。接下來,我嘗試使用大量的文字論證“進取”和延續的關系。
首先,我嘗試闡明這里所說的“進取”是什么?我們首先來考慮另外一個看似毫不相干的問題:生命何以為“生”?薛定諤在他的著作《生命是什么》里給出他的答案:生命以負熵為生。熵是描述系統混亂程度的量,在一個孤立系統(不與外界有任何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的系統)里,熵是一直增加的,這就是熱力學第二定律。一個非孤立系統使用外部的能量、物質、信息使得自身更加有序、有組織、更加復雜,這就是一個負熵的過程。恒星的誕生過程是一個負熵的過程。細胞利用外部的能量和物質構建有序的結構,從而行使自身的功能,這也是一個負熵的過程。人類有意識地生產機器、產品等,這是一個負熵的過程。負熵產生了有序,從而創造了自身的功能,這是恒星形成的故事。有序的結果被當作信息記錄下來,再通過這些記錄下來的信息繼續“指揮”有序結構的生成,這是生命的核心:DNA的機制。通過有意識地學習去創造和改變環境,使之有序,這是高級動物的日常。通過聲音和符號記錄、傳遞學習的信息,通過組織、抽象、信仰、文化......去組織人類群體,大家分工合作,學習傳承等,更高效改變和影響周圍環境,通過有序化更多身邊物質和非物質的元素,讓其擴展自己的某些能力,這就是人類近13000年所做的主要事情。只是人類的這種能力是把雙刃劍,他既產生了一些“有序”,也破壞了另一些“有序”。比如為了自身(利益)的延續,發明了槍炮甚至核武器,反過來破壞了某種“有序”,發明了一種哲學思維,既產生了某種有序,也破壞了某種有序。
任何過程的兩面性這一點非常值得單獨拿出來思考。負熵如何達成,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也值得專門花大篇幅單獨討論。所有的有序,都是負熵的過程,它對抗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的熵增,保證了某種事物的延續。就生命而言,只有延續,才有可能。延續的主體就是這些有序的結果。我們管這種達成有序的行動和努力叫做“進取”。因此,“進取”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意義之一。
[size=; font-size: var(--articleFontsize),var(--articleFontsize)]負熵
2. 現實中什么是“進取”爭取自由和平等是“進取”的一個實例,它協調了人類的關系,讓人類社會朝著有序的方向邁進。佛陀,老子,耶穌,創造了某種理念,給人類思維的混亂指明了某個有序的方向,這是一種“進取”。馬斯克通過發展星艦技術,努力使人類成為多行星物種,這是進取。
3. “兩面性”的永恒存在要求必須一直“進取”宋代以來的程朱理學以及更早期整個儒家的學說,建立了某種秩序,啟迪了蒙昧,帶來了某種“有序”,這是它“進取”的一面。但是它過分壓制女性,過分強調尊卑造成了不公平,給后來社會帶來很多“無序”,這是它兩面性的表現。那么革除這些弊病,嘗試建立新的更好的體系,這就是“進取”。因為兩面性永遠存在,所以“進取”是需要永恒存在的。任何行動,必然帶來兩種后果:創造了某種有序,毀滅了另一種有序。如果什么都不做,沒有了負熵的過程,熵的增加終究會磨滅一切。所以這種意義上的“無為”最終必然導致滅亡。
4. 規避風險要求“進取”即使沒有停止去做什么事情,但是消極“進取”,不為長遠而進取,也會增大消亡的風險而導致過早消亡,比如人類如果不能移民其它星球成為多行星物種,那么它將無法面對地球毀滅的風險。歷史上消亡的物種、國家都是這樣的例子。所以,在這層意義上的“無為”亦不可取。
生命的重要意義之一更是“進取”。
人類社會比生物體演化更快,因為人類信息的過程遠比DNA快很多,生物體如果太過“叛經離道”,大概率會活不過幼年,它不需要太快地“進取”。但是人類社會應當鼓勵創新和開拓,以此來解決行動帶來的負熵或者潛在的負熵。世界只要沒有進入物理的“熱寂”階段,創立與坍塌,誕生與死亡……每時每刻都在上演,而且自然條件下趨于無序(熵增),而生命過程卻提供了負熵的過程,這就是生命過程的特征,這種創造出來的“有序”猶如宇宙舞臺上活動的主角,追逐那個負熵的方向,我管他叫“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