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產業方式
接下來我們大致考察一下這種“工廠”能否生產我們當下需要的一些產品,例如交通類的產品,通信類產品,食物,房屋,機器人等。有了上述討論的基礎,我認為這是很有希望,很值得探索的。下面我們就大致考慮一下某些影響的細節和它的原理。碳基分子構成了極其復雜的生物體,其構建過程中,蛋白質的合成是依靠DNA參與的轉錄和翻譯過程完成的。在轉錄過程中,DNA 序列 一個基因 被復制到稱為信使 RNA (mRNA) 的分子中。這個mRNA 攜帶 基因信息 從DNA到核糖體,其中 實際合成 蛋白質的合成是在翻譯過程中發生的。有朝一日,我們的機器和產品采用上述過程來實現。從而大大縮短生成這種機器的產業鏈。當然,要讓它更適合人類需求,他需要更快的生產(生長)速度。1. 被極度縮短的產業鏈
極大縮短的產業鏈將會很大程度消滅生產的盲目性,從而大大降低經濟危機的風險。
在未來的行星際移民中,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努力方向。它可以讓很小規模的社會系統具備完全獨立的產業體系。大大減少物資的轉運,因為很多中間環節的減少讓物資的運輸主要集中于原材料和成品。這將大大減小城市規模,因為大規模城市沒有必要了。地區的不平衡將被最大程度撫平。
大大減少了對環境的破壞,因為精細化讓排放和噪音幾乎都不存在了,精細化讓工廠和居民區不必再做區分。這又減少了交通需求。
2. 未來世界的形態
地球未來的發展方向會像川陀(《銀河帝國》首都所在星球)那樣被過度改造嗎?還是正好相反,整體回歸它原始的狀態。
越發智能化的交通工具,對基礎設施的要求就會越低。那個時候大規模交通系統的基礎設施建設應該主要針對貨物的流通,除了人們日常的消費品,更多是制造產品和建造基礎設施的原材料。然而,如果實現產業規模的壓縮,這種依賴就會成倍減少,最后就失去了對這種大規模的交通系統的需求。
所以,我認為,未來的世界正好和川陀相反,更加回歸“大自然”。[size=; font-size: var(--articleFontsize),var(--articleFontsize)]當初,“大規模”的優勢
大科技項目的攻關
大規模生產帶來的成本優勢
大基建項目
在這種情況下蕩然無存。而 “大規模”的劣勢,例如:
為了供應川陀居民的口腹之需,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太空船隊,負責載送來自二十個農業世界的糧食,船隊規模比任何一支帝國制造的星際艦隊都要龐大…由于川陀依靠其他世界的世界供應糧食,甚至所有的日常用品,這個行星變得越來越容易以包圍封鎖的手段征服。--- 《銀河帝國》
以及不對稱造成的不公平,環境和危機等將會被大大改善。
[ 此帖被kevinzu在2025-01-15 16:58重新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