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發表于: 03-18
, 來自:江蘇省0==
隨著天氣轉暖,日前,昆山市陸家鎮常發豪郡南北兩區的休閑場地改造提上日程。午后,兩臺挖機正對改造區域進行平整,為后期綠化補種做準備,周邊便民道路也將同步升級。不久后,這塊閑置空地將煥然一新,為居民營造更加舒適優美的出行環境和生活空間。
業主王明海對小區變化感觸頗深:“以前小區環境差,自從換了新物業,地面道路拓寬了,實現了人車分流,綠化面積和娛樂設施也增加了。眼前的籃球場、乒乓球場都是后來建起來的。”
“我們社區居民來自全國28個省市,人口約1.4萬,幾乎都是新陸家人。對待社區工作,我們本著三個原則:尊重、參與、奔赴。”這是泗橋社區黨總支書記李俊分享的社區治理經驗。
她所在的泗橋社區,下轄常發豪郡南北兩個商業小區。一年半前,這里環境臟亂、基礎設施破舊、管理秩序混亂,開發商、物業與居民之間的矛盾頻發。如今,泗橋社區以黨建引領為軸心,以“熟人社區”建設為抓手,探索出一條從“陌生人社會”向“鄰里共生”轉型的創新路徑。
去年,泗橋社區榮獲昆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環衛(垃圾分類)管理成績突出集體、昆山市安全文化“五有”社區、2024年度昆山市兒童友好社區三項榮譽。
“去年冬天最冷的時候,家里電路突然故障,我打電話給物業,五六分鐘就有人上門解決,反應太及時了!”王明海對這一變化贊不絕口。此前,泗橋社區在專業律師指導下,經過兩個月努力,順利推動常發豪郡新物業選聘工作,并與網格員、志愿者聯合開展“紅管先鋒”行動,通過社區精準發力、物業精湛作業、物管會精心履職,讓居民享受更貼心周到的服務。
泗橋社區還在黨建引領與多方協作下,清理公共區域垃圾2000余噸,改造非機動車位4500平方米,更換雷達感應燈2245盞,補種19.6萬余株綠植和6000平方米草坪,配套打造“銀泗學堂”“芽芽樂學堂”“青苗樂學堂”等12處場景。兩個月內完成小區智慧門禁升級、地庫環境改造、停車布局優化等工作,社區環境煥然一新,居民滿意度提升至95%以上。
“我搬到這個小區已經8年多了,身邊的變化是可觀可感的。”業主張云楓說,“我女兒今年8歲,她參加了社區開辦的毛筆書法、國畫等公益興趣班,有時也參加小區組織的義賣活動。”
致力于打造幸福、友好、有溫度的社區文化氛圍,泗橋社區拓展黨群服務陣地功能體系,常態化開展為民服務項目。社區依托流動黨員服務驛站,孵化“老丁調解室”“流動平安哨”“樂善公益隊”等志愿服務隊,形成矛盾調解、安全巡查、文化服務的多維服務體系。為激發居民持續參與,社區還推行“積分兌換制”,居民可通過志愿服務積分兌換生活物資,形成“參與—激勵—再參與”的良性循環,推動志愿服務從“臨時”向“長效”轉型。
“工程部對便民路面進行改造,為休閑區長廊頂部安裝耐力板,為南區北門花壇砌文化石。”“客服部參加社區‘六方座談’協商議事會,聆聽居民意見。”……點開李俊和其他社區工作人員的朋友圈,每兩周定時發布的工作簡報清晰記錄著小區工作的點點滴滴。
在泗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內,數智大屏實時感知社情民意,系統定期分析研判數據,實現實時監控預警、分類派送問題、專人跟進處理,確保小區治理及物業服務事項全過程透明、全流程閉環。社區持續完善“六方座談”協商議事和四方聯動工作體系,實行居民下單、社區派單、網格員接單、聯合評單的“四單模式”,實現“小事不出網格、難事不出社區”目標。
如何激活5373戶居民的自治活力,將這股力量“擰成一股繩”?泗橋社區通過走訪摸排,建好社區能人資源庫,認領網格“責任田”,依托“郡鄰話室”等平臺收集居民意見,推動治理需求與社會資源精準對接。多方協同不僅提升了治理效率,更實現了社區從“單一管理”到“多元共治”、從“資源分散”到“整合增效”的生態重構。
“第一年打基礎,第二年提品質,第三年見效果。今年我們計劃從三個方面入手:綜合環境再提升、文化建設再發力、工作機制再優化,讓‘物業白’的干事創業精神、‘志愿紅’的無私奉獻精神、‘網格藍’的求真務實精神,進一步浸潤社區的每個角落,希望我們社區群眾的生活,像泗橋豆腐一樣,過得有滋有味!”李俊滿懷信心地說。
來源:昆山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