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發表于: 前天 09:13
, 來自:江蘇省0==
“幫我點份附近的午餐”
“在微信里幫我發一個紅包”
隨著手機智能助手的出現
用戶只需說出心中所想
就能輕松調用各類第三方App
自動完成點餐、導航、發微信等各種任務
不過,在這份便捷的背后
卻隱藏著不容忽視的隱私與安全風險
據《法治日報》報道,有專家指出,不少手機智能助手主要通過AI多模態大模型,在繞過第三方App授權的基礎上,以識屏+模擬點擊的方式來實現各種功能。所謂識屏,就是對手機屏幕進行截屏,然后理解、分析屏幕內容;而模擬點擊則是利用手機系統的“無障礙權限”,識別當前屏幕中的按鈕坐標,繞過第三方App授權直接點擊,操作其內部功能。令人擔憂的是,一些手機智能助手在獲取“無障礙權限”時,并未充分告知用戶相關風險,甚至存在默認開啟或無法關閉的情況。
另外,手機智能助手高度依賴云端大模型,大量的用戶指令理解、截屏后識別屏幕的工作,不是在手機內完成,而是傳輸到云端處理,這就意味著大量用戶數據被手機廠商獲取。而大模型的訓練需要大量的用戶數據,手機廠商是否會把截屏來的用戶數據“投喂”給大模型做訓練,“投喂”前是否經過了妥善的數據脫敏,用戶也無從得知。
那么
“無障礙權限”存在哪些安全隱患?
面對這些風險,用戶應當如何保護自己?
如何筑牢數據“安全門”
與隱私“防火墻”?
北京市君益誠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楊子江介紹,在智能助手以前,無障礙服務除了輔助殘障人士,另一大用途實際上是在木馬、外掛等非法軟件上。用戶一旦開啟無障礙服務,手機屏幕上的所有信息就暴露無遺,包括個人身份、聊天記錄、地址乃至密碼框內輸入的內容。再加上無障礙服務的自動點擊功能,用戶的資金安全也岌岌可危。這就像是在手機上開了一個“后門”,他人可以隨便進出,也可以順手牽羊。
北京潞豐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黃艷表示,“無障礙權限”雖然能為有特殊需求的群體提供實質性的幫助,但對于普通用戶來說,還是應謹慎開啟此類權限,因為系統對這些功能的調用限制相對較少,理論上它幾乎可以執行所有的屏幕操作,容易引發數據濫用或過度采集的問題,給用戶財產安全與個人隱私帶來風險,還可能造成不正當競爭等市場秩序問題。
楊子江律師認為,用戶如果需要使用手機智能助手,應當注意充分了解開啟無障礙服務后使用智能助手的網絡安全風險;仔細閱讀手機內智能助手相關的隱私政策,了解被收集的數據范圍、用途和存儲路徑;在使用時密切關注智能助手的動向,避免誤操作;在使用后盡快關閉無障礙服務;涉及支付、轉賬等場景時盡量避免讓智能助手輔助操作,關閉智能助手能調用的App免密支付。
黃艷律師指出,用戶在使用手機助手時應當謹慎授予“無障礙權限”,注意App的授權權限,仔細閱讀相關服務協議、隱私政策,并定期審查已授權的應用列表、賬戶設置中的隱私選項,及時撤銷不再需要或可疑的應用權限、刪除不必要的賬戶和數據,保持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的更新,使用加密和匿名工具等,同時避免在社交媒體上過度分享信息,以減少潛在威脅。
楊子江律師表示,手機智能助手的推廣使用,需要經過App和消費者的雙重同意。手機智能助手應與其調用的App合作,從該App提供的接口調用和啟動操作,配合App的安全管控措施,并向消費者清晰告知其使用相關權限及是否可能存在數據泄露和安全風險。為了確保消費者能夠真正理解并自愿同意手機智能助手系統軟件的用戶協議和隱私政策,從而有效地行使對個人信息的控制權,應當對消費者信息的告知同意規則采取改進措施,提升告知同意流程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黃艷律師認為,手機智能助手推廣使用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技術更新、行業自律、完善監管等方面的協同治理。一方面,企業應當加強技術研發,改善用戶數據處置流程,構建更加智能化的內部防御系統,實時監測和攔截潛在的網絡攻擊和數據泄露風險,提高用戶數據的安全性和隱私保護水平。另一方面,職能部門應積極出臺相關政策、加大法律規制和監管力度,厘清手機廠商、第三方大模型公司、App、云服務等各方在用戶數據安全保密方面應承擔的責任,防范應對智能手機助手使用帶來的隱私泄露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