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營養不良又稱外陰白色病損或外陰白斑,是指外陰局部皮膚神經血管營養障礙引起的組織變性與色素改變的婦科疾病。其臨床癥狀以外陰部位的奇癢為主,瘙癢時間長短不一,瘙癢劇烈程度不同,不分季節和晝夜,時伴有局部燒灼感、刺痛及皮膚黏膜破損,多數患者外陰病變部位有不同程度的皮膚色素減退,色澤呈白色花斑樣,病變范圍大小不一,主要在大**、**間溝、**等處,常呈對稱性分布,病變日久外陰皮膚彈性逐漸減退,皮膚黏膜增厚似皮革。
外陰營養不良在祖國醫學文獻中沒有明確的記載,屬于“陰癢”“陰燥”“陰瘡”等范疇。相關記載見于《肘后備急方》及《諸病源候論》。祖國醫學認為本病與肝、脾、腎三臟密切相關。外陰營養不良屬于婦科疑難雜癥,現代醫學對其病因病理尚無明確完整的闡述,故臨床治療也缺乏統一性。
鄭氏婦科通過多年的臨床治療經驗,認為本病與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關系密切!饵S帝內經·素問》云:“女子…二七而 天癸至…月事以時下,故有子…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六七三陽脈衰于上…發始白。七七任脈虛…故形壞而無子也!敝赋瞿I為先天之本,強調腎氣在女子生命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且“腎開竅于二陰!逼浯危鹅`樞·經脈》 云:“肝足厥陰之脈…循股陰,…環陰器…”《臨證指南醫案》有云:“女子以肝為先天”。女子的生理活動,如經、孕、產等最易耗傷陰血,如《黃帝內經》所云:“婦人之生,不足于血”,肝臟陰血不足是致病的重要因素。臨床本病證型分為虛癥和實證。虛證是指氣血陰陽虧虛失調,陰部失去濡潤或溫養而致病;實證是指肝郁化火、濕熱熏蒸等致病。正如《黃帝內經·素問》有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至虛之處,便是容邪之所”。綜上所述,本病病機虛實夾雜,總以正虛為致病之本,外邪或病理產物為致病之標。
治療上強調五臟并調,尤重肝腎,治病求本,通調全身氣血,不盲目見癢止癢;局部配合養血祛風止癢治療,可收良效。
本案患者病程較長,皮膚色素減退、瘙癢難忍,夜間明顯,反復發作,心理上有焦慮感,為肝腎陰虛,精血兩虧,血虛生風化燥,又兼肝氣瘀滯所致,故以一貫煎滋陰疏肝內調;颊吒斡魵鉁植科つw血虛不能濡養,血虛則血行不暢,久則脈絡瘀阻,陰器氣血不和而致病。故配合局部坐浴熏洗,重用當歸養血活血,配合清熱祛風止癢之品,使患者肝郁得疏,陰平陽秘,局部氣血調和,肌膚得以濡潤則病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