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花橋寶寶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怎么辦 昆山花橋哪里有教孩子合理控制情緒的地方
[paragraph] 兒童的情緒問題是兒童生理和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它直接影響著兒童其他方面的發展,尤其對于特殊智障兒童來說,情緒情感的控制和培養的好壞是直接關系到他們能否融入社會主流的關鍵。 情緒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一個人的生活里永遠脫離不了多種情緒的變化起伏。當今社會的生活節奏快,正常人的情緒都會有較大的起伏波動,何況特殊兒童,如果他們不懂得緩解自身情緒,不懂得如何面對和處理他人的情緒,那么,特殊兒童的人際交往、與人合作等社會適應方面就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對特殊兒童進行情緒教育可以幫助他們處理好人際關系,幫助他們解決好沖突,幫助他們開展好合作,從而使他們更好地參與社會生活,更好地適應社會,被社會所接納。 一、對特殊兒童進行情緒培養的重要意義 1、有助于補償特殊兒童的身心缺陷,使特殊兒童的身心得到較協調、健康的發展。情緒是心理的組成部分,若特殊兒童情緒的缺陷得不到補償、改善,其心理始終存在著較嚴重的缺陷。 2、有助于特殊兒童認識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較穩定、積極的情緒狀態,有助于特殊兒童投入學和訓練,可增進自身知識水平和技能。另一方面,隨著高級情感的發展,特殊兒童能夠理解、體會相應的知識內容、事件或者人物精神,從而提高自身的認識水平,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和行為方式。 3、有助于特殊兒童更好地生活。當特殊兒童大致能認識和處理由生活中各因素的刺激而引發的情緒變化,能學面對生活壓力而調適、緩解自身情緒時,他才能更好地實現自強自立,更好地生活。 二、特殊兒童的情緒的主要表現 1、情緒不穩定,體驗不深刻。常有教師反映智力落后兒童“忘性大”,被老師批評后沒多久又再次犯錯,究其原因,跟智力落后兒童愧疚、羞恥等情緒體驗不深刻有關。 2、情緒體驗的強度與引起情緒的外部刺激不一致。若智力落后兒童當眾被批評,他可能沒多大感覺,甚至笑嘻嘻的甘之如飴。而當他分到的東西與別人不一樣時,他就會哭鬧得驚天動地。 3、控制情緒的能力差。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智力落后學生在一起玩,偶爾開了玩笑或推拉了一下,馬上造成大沖突,氣憤難平的兩個人打斗起來,為此糾纏不清。 4、高級情感發展緩慢。雖然特殊學校頗為重視對智力落后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培養他們的道德感、榮譽感等高級情感,但智力落后學生因自身身心缺陷的限制,高級情感發展的程度顯然無法與教育訓練強度對等。如十三四歲的智力落后兒童仍會因老師獎的食物而無比興奮,卻很少為胸前飄揚的紅領巾感到興奮,一時的興奮是有的,但他們很難意識到身為少先隊員的光榮。



三、特殊兒童的情緒特點對學生活的影響 1、對身心發展的影響。特殊兒童的身心缺陷使他們較難覺察自身內在情緒的變化,認識到引發情緒的原因,若得不到正確、適當的教育和引導,智力落后兒童情緒方面的缺陷就得不到補償和改善,致使身心發展不協調或不健康,出現情緒失控的情況也就不足為奇了。 2、對認識的影響。特殊兒童的高級情感發展緩慢,教師在教育和訓練中若一味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和高級情感培養,忽視了情緒教育,就如同在沙地上建高樓,缺乏基礎,無法收到預期的效果。例如:教師講授《讓我們蕩起雙槳》這篇課文時,引導學生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并引導他們說說自己的幸福生活,學生卻很難體會,同時也說不出自己過著怎樣幸福的生活。原因在于智力落后兒童體會不出什么是幸福感,因此無法認識理解相應的知識內容。 3、對生活的影響。情緒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一個人的生活里永遠脫離不了多種情緒的變化起伏。二十一世紀的生活是多元化的,對正常人來說尚且有很多生活壓力,必須學會調適情緒去面對,而特殊兒童的情緒特點不是令他們的情緒表現與外界刺激的強度不一致,就是令他們產生過激反應而失控,他們又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如何去應付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可想而知,特殊兒童的生活情趣、生活質量甚至基本的生存都會出現問題。 4、對適應社會的影響。當今社會的生活節奏快,正常人的情緒都會有較大的起伏波動。何況特殊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較常人差,如果他們不懂得緩解自身情緒,不懂解讀他人情緒,不懂得如何面對和處理他人的情,那么,弱智兒童的人際交往、與人合作等社會適應方面就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同樣,社會也無法接納和認同一群智力有問題,情緒又有問題的人。最終,使特殊兒童能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生活的教育目標就不能真正實現。 啟智星兒童康復中心是由昆山市殘聯主管,經昆山市民政局批準的民辦非企業單位。本中心為自閉癥傾向、語言發育遲緩、感統失調、多動癥、唐氏兒等特殊兒童提供專業評估、康復訓練、早期教育和支持,以全面協助孩子解決在生活、學和發展上的困難。我們老師都是經過專業的培訓,豐富的教學經驗,良好的專業技能和素養,秉承著以孩子為本和服務質量至上的原則,采用應用行為分析(ABA)、結構化教學(TEACCH)、感覺統合訓練、人際關系發展干預(RDI)、思維訓練、音樂治療等訓練方法科學結合的康復模式,通過專業努力,幫助孩子取得更大的進步讓孩子能順利的融入大環境。 中心宗旨:用愛心和耐心,以及專業的知識技能,成為引導孩子前進的燈塔。聯系人:趙老師聯系方式:18361961770(微信同步)15162319712 地址:昆山市花橋鎮綠地大道255弄1號樓203-204室 四、特殊兒童健康情緒培養的方法 (一)營造快樂的學校教育氛圍 1、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是教學成功的關鍵。特殊兒童由于智力的缺陷,在其情緒、個性、行為諸方面存在嚴重心理障礙,給教學的順利進行往往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如果不加以引導,將擾亂教學的開展,更不必說取得成效了。教師在學校里應深入學生中間,和他們玩耍、游戲,親近他們,利用大課間以及活動課的時間和他們打成一片,玩跳繩、打沙包、捉迷藏等,從而樹立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形象,讓學生愿意和老師交往,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由“怕”學變成“敢”學,由“厭”學變成“愛”學。 2、控制和消除消極情緒。在特殊兒童成長和自立的道路上,免不了受到歧視和挫折,因此,指導他們控制和消除由此產生的消極情緒就十分重要。教師可從下面四個方面考慮著手:一是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如出外散步、看電視、談天等。二是提高智力落后兒童的認識水平,讓他們有較清楚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并能對事情進行一些理智的分析,學會較全面地考慮自己對情緒的表達方法和行為是否恰當,從而學控制情緒。三是結合實際對落后兒童進行思想教育和道德情感培養,指導他們學從長遠利益出發,以集體利益為重去面對和處理困境和沖突,而不是為了一些小事或自己的物質需要得不到滿足而導致情緒失控。四是鼓勵他們積極鍛煉身體,健康的身體有助于保持充沛的精力和開朗的心境,有助于控制和消除消極情緒。 3、補償情緒缺陷。盡可能地補償他們的情緒缺陷,進而發展智力落后兒童良好的情緒、個性品質和行為方式。有重點地、有針對性地對特殊兒童進行情緒情感培養教育。中低年級的學生,可著重學覺察內心的情緒變化,認識引發情緒變化的原因,學覺察他人的情緒變化,認識如何面對他人的情緒反應。高年級的學生,可著重學如何調適、緩解情緒,如何解決沖突,如何控制情緒、如何采取適當的表達方法和行為。指導他們去學如何適當地表現情緒反應,學采取適當的表達方法和行為。 (二)建立和諧的家庭教育氛圍 由于生理缺陷,智力落后兒童在認知、動作、情感控制及生活自理等方面都遠遠落后于正常兒童。他們的情緒不夠穩定,容易變化,愛沖動,常常受外界情景的支配。他們的生活空間狹小,除了學校就是家庭,父母與他們交往的機會最高。因此,特殊兒童比正常孩子更需要父母的教育,他們需要家庭的溫暖,特別是父母的愛。 1、要給孩子真正的愛。當前許多家長對特殊孩子主要采取兩種態度:一是視孩子為包袱,累贅,甚至認為家中出了這樣的孩子是件恥辱的事,對他們冷眼看待,不聞不問,漠不關心;二是家長認為孩子的不幸是自己造成,覺得對不起孩子,憐憫之心和負罪感驅使他們對孩子百依百順,包辦代替。這兩種極端做法都是不采取的。家長應該調整好心態,平靜對待,面對現實,給予孩子真正的愛,既不能溺愛,也不能冷漠,把握好愛的尺度,讓孩子在真正愛的雨露滋潤下快樂生活。 2、要給孩子鍛煉的機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環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性格、思想、志趣的形成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長應給他們創造一些成功的機會,讓他們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完成力所能及的學作業,讓他們獲得成功,并給以鼓勵。使他適應環境,逐步學會生活自理,參加簡單的勞動。 3、要多給孩子鼓勵。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一切活動都希望得到家長和他人的認可,家長要善于發現和捕捉孩子的閃光點,給予表揚,哪怕是一點小小的進步也要及時肯定,讓其體會成功的喜悅,體會到快樂,鼓勵要在行為完成之后,這樣可以增添孩子的信心,發揮自身潛力,鼓勵的方式很多,我們可以說:“你真棒”!“你真聰明”!或是送他們一個甜美的微笑!從而有利于他們發展和保持較穩定的積極的情緒狀態。 4、要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家長在孩子面前不要永遠是同一副表情,而是要表露出自然的情緒變化,并適當地與他們交流,向他們說明引發情緒變化的原因,從而讓孩子了解到每個人都會有因不同原因引發的喜怒哀樂等情緒變化。另一方面,家長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適當合宜的情緒表達方法和行為,讓他們能夠模仿學。模仿是兒童的天性,由于智力落后,弱智兒童對事物的判斷能力很差,模仿時不加選擇,因此父母的一些不良慣就會在孩子身上出現,因此家長要時時注意自身形象,改掉不良慣,處處給孩子樹立榜樣,建立良好的夫妻關系,以此來優化家庭環境,創建良好的家庭氛圍,排除各種干擾,為智力落后兒童的成長創造條件。 (三)營造關愛的社會教育氛圍 特殊兒童由于自身具有生理缺陷,大都不合群,他們不善于交朋友,容易孤立,怕受到別人的歧視。家長們也會因此覺得抬不起頭,不愿帶孩子們出門,不知不覺中就減少了孩子與社會接觸的機會,害怕與人交往、不會乘車購物等都是智力落后兒童社會適應能力差的表現。智力落后兒童接受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將來能夠適應社會,自食其力。因此應該領學生走出課堂溶入社會,參與社會實踐,拓寬學空間。可以利用班隊活動、課外活動和節假日進行社會實踐活動, 特殊兒童需要周圍的人關心他、接納他、信任他。他們也和正常兒童一樣有成功的愿望,希望得到周圍人的承認、認可。因此我們要擴大宣傳力度,爭取社會對智力落后兒童更加關注、理解、尊敬和接納,讓特殊兒童能在同一片藍天下愉快地發展身心,擁有更多的積極情緒去學和生活以及去適應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