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江醫派丨孫伯青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診治經驗:溫涼宣肅并用 治療外感咳嗽
昆山市中醫醫院將依托婁江區域中醫優質資源,著力打造“1228”工程,在江蘇省中醫臨床研究院昆山分院內設置1個研究所(婁江醫派研究所),研究所下設2個中醫非遺學術流派傳承研究工作室(鄭氏婦科流派傳承研究工作室、閔氏傷科流派傳承研究工作室);2個省名中醫傳承研究工作室(江蘇省名中醫徐進康傳承研究工作室、江蘇省名中醫戴安偉傳承研究工作室);8個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
欄目將依托“1228”工程,每周一期分享每個傳承工作室的中醫內涵精粹。以敢闖敢試的魄力,集聚創新創優的動能,“辨證施方”,奮力踐行高質量發展實施路徑。把準新時代中醫藥發展脈搏,開創中醫藥振興發展璀璨未來!


診治經驗:溫涼宣肅并用 治療外感咳嗽
患者,女,38歲。
現病史:惡寒發熱伴咳嗽陣作4天。4天前勞累感寒,當夜起惡寒發熱、周身酸痛不適,頭痛咽癢咽痛,稍有咳嗽,次日自服“泰諾、左克”,一度出汗,體溫降至正常,但不久身熱復現。
刻下:惡寒發熱并存,體溫38.8℃,咳嗽頻作,咯痰不爽,舌偏紅,苔薄白,脈滑數。
診斷:外感咳嗽(風邪外襲,肺氣失宣)。
治擬:發汗解表,宣肺止咳。

兩日后復診:前天中午服上方后,得微汗,夜間身熱退凈(體溫36.9℃),身痛頭痛亦緩,咽喉干癢咳嗽尚存,痰粘難咯。舌淡紅,苔薄微黃,脈稍滑。血常規檢查無明顯異常,胸片示左肺微小結節影。再予清宣肺氣,化痰止咳。
三日后復診:惡寒發熱、咳嗽近日未現,偶有咽喉干癢,余無明顯不適。未開方藥,囑適當注意休息,避免辛辣刺激之品。
結案語
感冒、外感咳嗽,既見喉癢咳嗽痰多等癥,又常兼發熱惡寒。中醫調治常規是“風熱宜辛涼、風寒宜辛溫,咳嗽初起宣肺、日久則宜肅肺”。臨床實際不盡如此,不一定拘泥傳統辛溫辛涼、宣肺肅肺之界限,亦可辛溫辛涼相伍、宣肺肅肺并施。感冒、外感咳嗽而見發熱者,可以辛溫(羌活、麻黃)、辛涼(葛根、蒲公英)同用,以羌活、蒲公英為主。偏于風寒發熱無汗身痛,可加紫蘇、防風,適當減蒲公英量;偏于風熱口干咽痛,除已用蒲公英外,可加黃芩、魚腥草,并減羌活劑量。宣肺與肅肺同用,前賢早已有之,如《傷寒論》中的射干麻黃湯,既用麻黃、細辛辛溫宣肺,又用紫菀、款冬花肅肺下氣,治療寒痰郁結在肺的病癥;名方止嗽散中荊芥、桔梗疏風宣肺,同時也用了紫菀、百部肅肺止咳。本例羌活、葛根、蒲公英祛風解表、解肌清熱,麻黃、杏仁、甘草(三拗湯)疏風解表、宣肺化痰,紫菀、百部、枇杷葉肅肺止咳,桔梗、甘草(《傷寒論》甘桔湯)清解利咽止咳,黃芩、魚腥草合用則清肺化痰之力倍增。其中麻黃的應用有生、炙之分,生麻黃辛散作用較強,多用于風寒表實證;炙麻黃辛散作用減弱,而潤肺、平喘、止咳作用增強,據癥情變化,本例麻黃初診生用、二診炙用。本例“諸藥協同,取效迅速;及時調整,中病即止!

孫伯青,主任中醫師,南京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文化 科普巡講團巡講專家。從事中醫臨床工作38年,臨床經驗豐富,精湛技術及高尚醫德深得患者認可。
孫伯青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立足中醫治未病理念,以心腦血管疾病、中醫內科疑難性疾病、亞健康人群體質調養為主要臨床方向,通過中藥湯劑、冬令膏方及針刺、灸法、拔罐、推拿、藥浴、刮痧、貼敷、放血,內治與外治相結合,提高中醫藥在心血管疾病、失眠、慢性疲勞綜合征、更年期綜合征及體質調理等的療效。
工作室團隊成員6人,其中主任中醫師1名,副主任中醫師3名,副主任醫師1名,主治中醫師2名,團隊近年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項,承擔 或完成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項、市級課題8項,獲得蘇州市中西 醫結合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發表論文30余篇,其中SCI2篇,申請發明專利1項 。

來源:昆山市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