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變身”!昆山又一處“新地標”——正儀糧庫陽澄湖有熊酒店來了
古樸的粉墻黛瓦
別致的人字坡頂
風干倉“巧變”的觀景平臺
……

近日,到古鎮正儀,小昆發現這里除了時令小吃青團、“C位頂流”泡泡餛飩等特色美食,以及人們熟知的玉山草堂、崇文書院等打卡點外,又多了一處“新地標”——正儀糧庫—陽澄湖有熊酒店。它不僅是昆山首個江南人文度假酒店,還是我市聚焦城市更新,活化利用工業遺產,留住“工業鄉愁”的現實樣本。

走進有熊酒店
入口過道有著造型獨特的木色遮陽頂
春日的陽光透過縫隙
在地面形成斑駁的光影
氛圍感瞬間“拉滿”


過道將整座院落分為左右兩側。左側房屋是江南建筑中常見的粉墻黛瓦,細看,瓦片顏色深深淺淺,和諧交疊。昆山城投集團項目負責人錢林剛介紹,屋頂加固、修葺后,依舊掛原來的青瓦,不夠的補以顏色相近的舊瓦,這些舊瓦均是從各區鎮拆遷區域購置而來的小青瓦,這樣更加做到“修舊如舊”。


在房屋門上,小昆看到有“1號糧倉”“2號糧倉”的門牌,屋內也保留了糧倉原有的圓拱造型,經過加固、著色,9道磚拱形成獨特風格,未來將作為展廳,舉辦昆曲、書法、繪畫等各種展覽。像這樣的糧倉共有8個,4個用作多功能廳、會議廳、展廳等,承辦各類公共活動,4個規劃成民宿。

過道右側最引人注目的是4個并立的高達12米的“大圓筒”。“這是以前用于風干糧食的筒倉,我們將筒體加固,在倉的內壁做了旋轉樓梯,在頂部設計觀景臺,將來這里會成為游客觀景、拍照的打卡點之一。”錢林剛介紹。

穿過高大的筒倉,是一排谷倉改建的民宿,也是有熊酒店的客房區域,共15套,標準戶型在130平方米左右,所有房型都是loft形式,以滿足家庭或兩戶、三戶團隊組隊旅行的住宿需求。


幾百年來,昆山一直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地。
☞明清以前,昆山糧食儲備主要靠常平倉和社倉,這些糧倉用來調節市場糧價、儲糧備荒,供應官需民食。
☞建國初,為解決糧倉不足,城鄉廟宇、祠堂均作儲糧倉庫。當時,全昆山有存糧點90個,存糧處438處,總容量3.7萬噸。糧庫基本都建在靠水口最近的江河旁,方便通過水路售糧。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一些傳統的老式糧倉逐漸退出歷史舞臺。2022年,“昆山市糧庫工業遺產活化利用集”成功入選省級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名單,高標準規劃改造正儀、周市、陸楊、陸家等4個糧庫。項目由崔愷院士擔綱設計,堅持“輕介入、微改造、尊重歷史痕跡”的原則,以本土文化為核心主題,采取保護修繕與活化利用并重的方法,打造獨具特色的休閑基地,讓歷史建筑重煥生機。


▲改造前

▲改造后

▲改造前

▲改造后



正儀糧庫始建于1949年
總占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
建筑面積約7000平方米
原有的六進院落基本空間格局
各年代倉儲建筑
以及自動式烘塔保存相對完好
具有較高的歷史與利用價值

改造中,圍繞“1+N”理念,正儀糧庫—陽澄湖有熊酒店將文旅產業和空間營造有機整合,聚焦保護歷史文化、融入農耕自然、注重品質生活三大主題,以江南文化社群營造的方式為糧庫歷史建筑注入活力,打造文化鄉愁的體驗空間。依托住宿餐飲、文化展覽、活動交流等功能,以雅集文化聚落,引入有熊品牌“桐華書屋”,打造特色閱讀游覽空間,開展農耕教育活動,喚起城市田園人居記憶。
未來
游客可在這里
沉浸式感受江南耕讀圖景
盡享江南人文詩意棲居
📝🍇🥦🥙🏃
來源:昆山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