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微熱點】“人肉搜索”升級版?起底新式網暴→
“人肉搜索”
泄露隱私,危害不小
但現在還有一種相較于“人肉搜索”
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網絡暴力行為——
網絡“開盒掛人”

“開盒掛人”是一種新型網絡暴力違法犯罪行為,是指不法分子惡意公開他人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碼、家庭住址、社交賬號等個人隱私信息,煽動網民進行攻擊謾罵。
遭遇過“開盒掛人”困擾的
有公眾人物,也有普通民眾

小李很喜歡某款網絡游戲,經常在網上發布視頻,分享自己的游戲經驗。一天,他突然收到了一位陌生網民發來的圖片,圖中標出了他的照片和家庭地址,手機號也被作為一個“教育熱線”公布在網上。但小李并不認識對方,他不知道對方要做什么,感到很擔心。
他的信息泄露后,不斷被各種電話、短信騷擾,白天晚上連續不停。不堪其擾的小李只能暫停使用這個號碼。但對小李的騷擾并沒有停止,有不明身份的人在他經常活動的網絡平臺上發布了很多侮辱他的視頻,并多次提到他喜歡的那款游戲。小李猜測,可能在玩游戲時和對方有分歧。
小葉是一名網絡主播。一天,他的一位粉絲發私信告訴他說,有人在網上發了小葉的真實姓名和手機號,還組織網民給他打騷擾電話。小葉不知道自己哪里得罪了對方,便沒有理睬。可不久后,對方又將他女朋友的名字和照片發在網上,并調侃女孩的容貌,有一些網民跟帖嘲笑,甚至有人口出穢語,這給小葉的女朋友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傷害,需要接受心理治療。
針對“開盒掛人”這種新型網絡暴力,公安機關加大對其打擊力度,經過調查取證,成都警方對“開盒”小葉的幕后團伙以涉嫌尋釁滋事罪、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開盒掛人”給“被開盒者”帶來了難以愈合的傷害,一些暴力行為甚至還會從線上延續至現實生活中。一名“開盒者”在清明節時,去“被開盒者”家附近,焚燒對方的照片,并做成視頻在網上發布。而有的受害人還會收到陌生人寄來的裝有化學品的快遞。
那么,這些人為什么要在網上
散布別人的信息、隱私
甚至進行攻擊、威脅呢?
有的“開盒者”,僅僅只是為了宣泄自己的情緒,把曝光別人隱私當成釋放壓力或者取樂的手段。
有的“開盒者”,則是為了吸引眼球、獲取流量和更多粉絲。據了解,這類為賺取流量而“開盒”別人的“開盒者”,通常有自己專門的小圈子,平時,他們會在各類社交平臺上找尋“獵物”,還互相分享信息。對于他們來說,被“開盒”的人越有名,越能提升自己在網絡上的熱度。在杭州警方最近破獲的一起“網絡開盒”案件中,有一百多名受害者是網絡主播。
還有一些“開盒者”,把“開盒”變成了一門生意,為一些想“開盒”別人又不懂技術操作的人,提供專門的“開盒”服務,收取費用。據知情人士介紹,一千多元的價格就能讓一個人的信息在互聯網上“裸奔”。為了讓更多網民參與到“開盒”當中來,“開盒者”經常在網上制造矛盾、挑起紛爭,引誘網民去“開盒”別人。
這些惡劣行為
讓網絡空間充斥著暴力和戾氣
嚴重污染了網絡生態
也給公民個人信息安全帶來了極大的隱患
“開盒掛人”將承擔哪些法律后果?

北京市盛廷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畢文強認為,“開盒掛人”其實是早期“人肉搜索”行為的變種,也是一種網絡暴力,不僅侵犯了被“掛”者的肖像權、隱私權和個人信息權益,同時,“人肉開盒”中對當事人的電話騷擾、網絡謾罵攻擊等還可能侵犯當事人的名譽權等人格權利。
中國地質大學特聘教授李顯冬分析,“開盒掛人”的行為除了侵犯被“掛”者的相關民事權利外,還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及網絡治理相關法律法規,嚴重的還可能涉嫌侮辱罪、誹謗罪、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
2023年9月25日,“兩高一部”聯合發布《關于依法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在信息網絡上制造、散布謠言,貶損他人人格、損害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符合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規定的,以誹謗罪定罪處罰;在信息網絡上采取肆意謾罵、惡意詆毀、披露隱私等方式,公然侮辱他人,情節嚴重,符合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規定的,以侮辱罪定罪處罰;組織“人肉搜索”,違法收集并向不特定多數人發布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符合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規定的,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定罪處罰;依照刑法和司法解釋規定,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條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通過信息網絡實施第一款規定的行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但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協助。
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 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將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給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從重處罰。
竊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單位犯前三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各該款的規定處罰。
對網絡暴力說“不”
是每個人的權利,也是一種責任
當理性、健康的網絡價值體系形成時
陰暗、戾氣之風自然會失去藏身之處!
來源:尚法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