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微熱點】孩子學撒謊罵人?惡意改編動畫片荼毒未成年人
經典動畫片、兒歌等文化作品
本應承載童年的美好回憶
但在一些短視頻平臺上
不少動畫片、兒歌被人惡意改編
內容堪比“恐怖片”
惡意改編動畫片、兒歌
內容盡顯低俗、庸俗化

“你×的,你那兩個狗徒弟偷東西。”“你就睜開你的狗眼睛好好看看吧。”這是一名學生家長近日打開某短視頻平臺時遇到的一次“開屏暴擊”。
當前正值暑假,孩子們有更多時間上網沖浪,然而,很多家長卻發現,包括《成龍歷險記》《變形金剛》《喜羊羊與灰太狼》等多部動畫片,被低俗配音惡意改編,配音里充斥著欺凌、暴力、謊言、色情等“黑暗元素”。
漫畫:李曉軍
被惡意改編的不止動畫片,一些兒歌、古詩和經典讀物都難逃“毒手”。比如《迪迦奧特曼》中文主題曲《奇跡再現》的歌詞內容,被改成“老師已經出現,我越看越不順眼,穿越時空毆他兩拳,他就死在馬路邊”;《靜夜思》《春曉》等傳播度較高的古詩,通過替換詞匯改為打油詩;《三字經》等經典讀物,被改成“人之初,性本善,不寫作業是好漢,老師發現怎么辦?拿起寶劍跟他干,干不過怎么辦?召喚諾亞奧特曼……”
一些家長表示,這些改編內容乍一聽朗朗上口,實際內容卻盡顯低俗化、庸俗化。
還有業內人士介紹,近段時間,一些短視頻平臺上偽裝成動畫片的“兒童邪典視頻”有“死灰復燃”的跡象。所謂“兒童邪典視頻”,就是對兒童熟悉的卡通人物進行包裝,注入暴力、血腥、虐待、**(吸毒)、恐怖、色情等劇情,然后打上親子、育兒等標簽,在短視頻平臺上大量傳播。這些短視頻打著“親子互動”“扮演游戲”的幌子,畫面色調鮮艷,很容易扭曲未成年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除了惡意改編荼毒未成年人
還有的動畫片內容本身就存在問題

不良行為容易被模仿
扭曲未成年人價值觀

有不少家長在社交平臺上對一部名為《魔法公主××》的網絡動畫短片表達不滿。在這部動畫片中,角色常常通過威脅和耍心機要求買玩具,“我家孩子看過這部動畫片后,現在想要東西就鬧,脾氣越來越暴躁,一點也不在乎他人的感受。”有家長表示,這種劇情對孩子來說非常有吸引力,還愛模仿。
還有家長吐槽一部名為《××一家人》的動畫片,“里面全是上課玩手機、教人撒謊的內容,真不知道創作者是怎么想的,也不知道平臺是怎樣審核的!”
“我弟就被這種低俗動畫片害了。”一位哥哥吐槽說,他弟弟自從迷上了這些亂七八糟的惡意改編動畫片后,每天回家不寫作業,第二天騙老師說忘帶了;還會背一些成年人聽起來都非常下流的順口溜到學校念,只希望能嘩眾取寵,有時候跟家人頂嘴還會飆出幾句臟話,“我們非常擔心他以后惹出大禍”。
這些有“毒”的動畫片
在教孩子撒謊、罵人
改編后的兒歌成了少兒不宜
有的視頻甚至帶上了相關話題引流
增加了未成年人接觸的概率
這些惡意改編行為是否違法?
低俗內容得以傳播,平臺是否有責?
如何鏟除產生低俗文化作品的土壤?
來看看律師怎么說↓↓
長期關注兒童心理健康的北京瀛和(廣州)律師事務所律師韋冠杰表示,一些短視頻平臺博主低俗化改編動畫片或兒歌作品,可能是為了追求點擊率和關注度,這種現象非常值得關注和警惕。一些博主通過惡意改編原有作品的對話和劇情,加入低俗、色情、暴力等內容,這種做法明顯違反了社會公序良俗,如果這些博主沒有獲得原作品版權所有者的授權就擅自改編,構成了版權侵權行為,這樣的改編還可能損害原作品及其創作者的聲譽。
韋冠杰認為相關平臺可能也存在問題,比如平臺可能未有效實施內容審核機制,導致低俗內容得以傳播;平臺的推薦算法可能過于注重點擊率和互動指標,從而推薦了更多具有爭議性的內容;平臺可能沒有建立完善的監管體系,導致低俗內容的傳播難以得到有效遏制;平臺可能未充分使用戶認識到關于內容創作的道德規范和法律規定。

平臺應承擔監管責任
對違規內容作出反應
涉未成年人的動畫、短視頻作品的創作、審核、傳播等,如何才能將不良內容排除在外?
韋冠杰認為,從創作到傳播,在各個階段都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來確保內容質量和適宜性。
在創作階段,明確目標受眾,明確作品面向的是哪個年齡段的未成年人,這有助于創作者選擇合適的內容主題、語言風格和表現手法;避免使用暴力、血腥、色情或低俗的內容;強調積極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尊重文化多樣性,避免歧視性的描繪;確保使用的素材(音樂、圖像等)都已獲得合法授權,對原創內容則申請版權保護。
在審核階段,建立多級審核機制:設立初審、復審等環節,確保內容質量;建立專業團隊負責內容審查;利用AI技術識別潛在的不適宜內容,采用關鍵詞過濾系統等技術手段;設置舉報機制,讓用戶能夠報告不當內容;定期收集并分析用戶反饋,不斷優化審核流程。
在傳播階段,平臺應承擔起監管責任,對上傳的內容進行嚴格篩選;對違規內容迅速作出反應,比如下架、封號等;調整推薦算法,減少爭議性內容的推薦,并優先推薦高質量和有益的內容;提供家長控制選項,允許家長限制孩子觀看的內容類型和時長,推出和完善專門的兒童模式,過濾掉不適合兒童的內容;與其他內容提供商、監管機構等合作,共同維護良好的網絡環境。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宏艷呼吁,當發現對未成年人可能有害的作品時,及時舉報反饋很重要,家長以及其他社會成員看到不良內容都應及時舉報。但是,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一定要用發展的視角,不能矯枉過正。對于網絡上存在的低俗動畫作品等文化產品,最重要的是加強未成年人的自我保護能力,加強網絡素養教育,提升未成年人的網絡辨識能力,讓孩子自己能夠對各種各樣的文化形式主動作出是否適合自身的判斷。
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離不開一個清朗、健康的網絡環境
守護未成年人網絡安全
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來源:尚法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