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訓練很重要,合理的訓練更重要 前幾天很久沒聯系過的家長突然來了信息,問我是否還在北京,互相聊了幾句,簡單的了解了一下孩子的近況和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由于我們比較熟悉,又沒辦法見面詳談,文字及語音也無法完整的傳達我想說的,于是約好了晚上****。 這里先簡述一下孩子的基本情況,喵兒,女孩,剛到機構的時候才兩周歲左右,只會簡單的仿說,認知也是剛開始發展,但喵兒是個學能力極強的孩子,沒多久,便能命名常見物品,主動提要求,回答常見的問題,當然了,這也與喵兒家的家庭教育有很大關系。 喵兒在機構訓練時,跟喵兒媽的交流大多也是她在苦惱孩子只在家里聽話,只聽姥姥和媽媽的話。后來她離開機構,進入普通幼兒園學,有一段時間沒有再聯系,喵兒給我的感覺,是一直都沒變,這里并不是說她沒有進步,她在語言表達及認知方面更好了,在跟我視頻說話時也大多能看著鏡頭,但不知為什么,我就是感覺她還是和以前一樣,一樣到我幾乎覺得當天白天還給她上過課。 跟喵兒媽聊了很久,聽她描述了一些比較讓她頭疼的喵兒的“問題”以及她的一些疑問,我總結了一下,才發現我覺得她并沒有改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喵兒現在在幼兒園很不聽話,經常跟班里另外兩個喜歡亂跑的孩子一起跑,老師經常反應她在幼兒園“不太乖”。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跟喵兒視頻聊了一會兒,發現她對他人的要求并不能堅持太長時間,半分鐘左右她就會走神或者開始說她想說的話。 同時,還注意到了媽媽和姥姥的一些行為,或者說慣,一旦喵兒開始亂說,媽媽和姥姥會馬上打斷她,用手捂一下嘴巴或者發出“誒!嗯?”等語氣,同時再重復一遍我提出的問題,讓喵兒來回答,回答問題的時候還要求她必須盤腿坐好(因為視頻時喵兒在床上準備睡覺了),然后背部挺直,不能東張西望,眼睛看著鏡頭,認真回答問題… 這一系列的要求讓我有些哭笑不得,我不知道有多少家長是這樣要求孩子的,但肯定不在少數,比如不能亂說話,不能亂動等等,這讓我想到了一個詞“軍事化管理”。 家長們常常會陷入一個誤區,一旦孩子被診斷有障礙,那么他就不再是個孩子了,完全變成了與孩子不同的另一個種類,這么說可能有些失禮,但這樣表達的意思會更明確。 喵兒的問題并不在于她,而是在于家長的大量提示,對此,我給出的建議是不要去提示她,即使她說兩句話就走神了,即使她答非所問,即使她說話的時候左顧右盼,試著不去干擾她,不要在她面前砌一堵墻,如果事事都需要家長的提示,那么跟他人交流的那個人不是孩子,而是家長,孩子只是你說話的工具而已,她也不會感受到與人交流的樂趣。 喵兒媽緊接著又問了我另一個問題,也是大多數家長都會疑惑的:我們一直提示她她還做不好呢,如果不提示,她會不會更做不好了? 上面我說的“不要去提示她”可能太過于武斷,導致家長對字面意思的反應太大。這里說的“不要”是在特定情景下才要求的。 首先,我們要明確知道,她是個孩子,是個發展中兒童,跟常態兒童一樣,會有各種不同的表現,我們不能因為她有發展障礙而否定她作為兒童犯錯誤的權利。 喵兒今年四周歲左右,我們可以想一下,常態兒童在四周歲左右是否可以長時間的坐在那里,看著鏡頭有問有答,像個大人一樣認真聊天?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其次,我們為什么一定要孩子們像個大人呢?我思考了一下,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我們在教孩子的時候,經常忘了自己已經活過了幾十年,生活的閱歷及經驗讓我們學會了很多,有些事我們看一看就知道該怎樣解決,然而孩子們還沒有這些經驗,所以在我們看來,明明很簡單的東西,他們卻學的非常慢。 重要的是,在我工作過程中,喵兒媽的教育觀念并不是一個個案,在獨生子女或第一胎被診斷出障礙的家庭中,這種觀念更為常見。相反的,孩子有個常態兒童的哥哥姐姐,在教育觀念上會更加“放松”一些,其主要原因是,家長太過于關注孩子不會什么,要學什么,忘了停下來看看兒童身心發展的正常規律。 關于喵兒為什么在媽媽和姥姥的視線范圍內特別“乖”表現特別好,但一到幼兒園就開始“不乖”,這個問題會在下一篇文章中繼續解答。 課程介紹:1、一對一個訓課2、感覺統合訓練課3、發音不清 流口水干預4、多動癥,學障礙康復5、手部小肌肉運動精細課程6、發育遲緩7、認知理解提高訓練8、問題行為矯正9、生活自理能力訓練等課程。 本中心均是特教老師,有自閉癥康復資格證書,個案經驗豐富,每年都會參加上海、北京、廣州、臺灣等地的專業培訓進修和實踐,倡導家長和孩子一起學,希望家長能密切的配合老師,多給孩子提供鍛煉的機會,讓家長的生活泛化輔助在孩子的康復訓練中發揮正向作用,而不是越幫越忙。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我們的共同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能讓孩子通過我們的干預訓練能融入正常生活。 聯系電話:0512-57352378 15306268207
QQ:2713524918
微信號:15306268207
聯系人:趙老師
地址:昆山市長江南路666號利得國際1402室
網址:[url][urlen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