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記得1993年9月的一天,我懷揣夢想乘著反對我遠行的父親去縣衛生局開會了,背起行囊毅然決然地匯入南下打工的熱潮,來到跨出校門、踏入社會的第一站——昆山,居然在這里“落地生根”,無意間成為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
“哪里有愛,哪里即為家;哪里有尊嚴,哪里便是故鄉”。這句話讓具有典型移民城市特色的昆山,徒增了暖暖的人情味,在這里,不管是安徽人還是臺灣人,不管是建筑工還是海歸派,只要你戶籍遷入即被親切地譽為“新昆山人”,享受著與昆山老市民一樣同工同酬、子女入學、勞動保障等權益和待遇……如今,置身于工業發達、綠色生態的美麗鹿城,回望與這座城市一起發展、一起成長、一起騰飛的歲月,真是兇潮涌動、感慨萬千呀!25年前的昆山正值經濟發展、轉型的雛形階段,人均生活水平甚至還不及蘇北老家,但是,它卻憑借著自己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把握改革開放的契機,以科技創新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不斷招商引資,歷年來共吸納55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資和港澳臺資5000余家入駐昆山,而臺資在開放型經濟發展中則獨領風騷,為昆山日新月異的經濟騰飛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今的昆山早已褪去“灰姑娘”的色彩,展現給你的完全是一座亙古新興的現代工商城市,能夠欣然榮登全國五百強縣級市的榜首,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了。
彈指一揮間,駐足、扎根這座城市已25年有余,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只是一瞬,而對于我個人而言,便是把人生近1/3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它,當年的我一如上百萬進駐昆山打拼的異鄉人一樣,一起陪伴和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逐步成長,乃至輝煌。雖然成長和蛻變的過程中飽含著奮斗的辛酸與不易,但卻能以堅守信念、不忘初心的斗志終究將滄海變桑田、舊貌換新顏。25年前走在昆山街頭的懵懂少女,如今兩鬢已然平添銀發……25年的艱苦奮斗、砥礪前行,生命中出現的那些人、那些事,無時無刻不在牽動、激勵著依然身處平凡崗位的我,為這片土地的經濟發展盡心盡責地貢獻著自己微薄的心力,因為我深蘊螞蟻雄兵的道理,既來之則安之,只有每個人無論你供職于什么樣的崗位,都能像主人一樣用心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出色,所謂假九成真,就是你心里一直暗示自己我是這里的主人,自然而然你就不會介意你付出和回報的比例,最終你將成為這里真正的主人,這里也自然就成為了你的第二故鄉,因為這里點滴的發展和成就里都融匯著你的功勞,此情愫在某種意義上甚至超過生你養你的那片熱土;因為你在這片土地上流過汗、流過淚,打拼過、奮斗過,憧憬過、希望過,感受過、見證過……所以熱愛這個城市的每寸熱土也就很好理解和詮釋了。
在昆山經濟社會發展如火如荼的歲月里,平凡的我一直默默地堅守在這座城市一隅的臺企——捷安特,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不忘初發心用心重復著簡單機械的工作。從自行車到電動車;從直接裝配工到間接品管、再到如今的計量管理員;事無巨細認真、細致、腳踏實地的將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到極致,其中提升了自我工作能力,也給領導分擔了工作重點。曾經恒持地學過日語、長期的擔任公司內部的品管圈圈長和輔導員;在公司內刊及一些外刊上發表著自己的經歷和感悟;也參加過一些不大不小的征文比賽,獲獎是次要的,關鍵重在參與!在人生最重要、最寶貴的這20幾年里,我傾其所有將自己全部的時間、精力和青春奉獻給了這座城市,過程中遇到很多的坎坷和挫折,也正是這座城市里無數具有最美心靈的熱心人士一路關懷陪伴、一路扶持共行,才成就了我此生不留后悔和遺憾的走來,贏得今天的大家安康、小家幸福的和諧景象。帶著這份感恩和感動的心情,最終注定我對善知識的鐘情與取向,從力所能及的零星幫助別人、到跟著昆山義工聯團隊去付出、再到如今正式成為慈濟慈善基金會的志工,不計時間、不計回報,自己付出財力、心力、精力、毅力,分秒不空過的在這座城市每個需要我們的角落,倡導和力行著環保和慈善,凈化著環境和人心,把溫暖和愛一如當初很多幫助我們的人一樣無私地傳遞和回饋給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讓魅力昆山的天空湛藍、花紅草綠、環境美而人心更美添磚加瓦。
回首風雨兼程的過往,感受著如今“開放、融合、創新、卓越”的城市新風貌,感嘆自己有幸也屬于改革開放后,建設昆山經濟發展中勤勞勇敢、不畏艱難、開拓創新的新老昆山人的一分子,何等榮幸與自豪!我想:未來、乃至余生我依然熱愛這片土地;依然會會同有志者勇于創新、披荊斬棘,用雙手和智慧自強不息、追求卓越,充分展示昆山人的優秀品質;發揚和傳承昆山人的優良傳統,力爭把昆山建設成人人向往、人人贊譽、具有活力、永創一流、永爭第一的魅力城市,我一直在行動!只為我愛昆山——我的第二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