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發表于: 2024-01-23
, 來自:江蘇省0==
書寫著中華美德中最厚重的章節
今天
跟著小昆一起走近
孝老愛親類道德模范
一起傳承好家風
陸咬根,男,1948年生,群眾,昆山市玉山鎮廟燈村三組村民。
他的家庭是千千萬萬個家庭中極其普通的一個家庭,但又是一個很不一般的家庭,在這個家庭中,家庭成員之間構建了一個互相理解、和睦相處的生活氛圍。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進一步弘揚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盡孝道、講親情等傳統美德。
他幾十年如一日照顧年邁的老父親,負責他的飲食起居,給父親買衣穿衣、梳頭洗臉、端茶送水。他千方百計讓父親吃好、住好,自己卻生活簡樸,一件衣服要穿上好幾年。他耐心侍奉父親,從沒叫過一聲苦,也沒說過一聲累。陸咬根的家庭生活并不容易,妻子早年因意外去世,留下他和年邁的父親以及殘疾的兒子相依為命。他常常教育兩個兒子要養成艱苦樸素的生活習慣,不慕新潮,不擺闊氣;提倡節約,杜絕浪費。在他的悉心教導下,兩個孩子養成了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的好習慣,也更懂得自己父親的不容易。
父母恩情深似海,人生莫忘父母恩。陸咬根老人用他的大半輩子為我們書寫了一篇孝老愛親的美德篇章,他用實際行動向我們證明,“孝”不需要轟轟烈烈,只要從點點滴滴做起。
朱美珍,女,1947年生,群眾,昆山市周莊鎮貞豐里社區居民。
她是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是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婦。生活的苦難沒有壓垮她,反而使她更加堅韌地去直面生活。她用愛與堅守,五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顧因病不能自理的丈夫和婆婆,用愛撫養兩個兒子長大。
1968年,朱美珍因“上山下鄉”來到周莊鎮插隊落戶,在生產生活中與勤勞樸實的青年農民顧利生產生了感情并結為夫妻。1972年,丈夫顧利生突發疾病,不但智力下降,而且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除了要養育兩個孩子,她還要照顧丈夫和臥病在床的婆婆,生活的重擔全部壓在她一個人身上。1975年,政府落實知識青年返城政策,她卻義無反顧地放棄了返城機會,靠著自己的堅韌撐起了家庭“一片天”。在她的努力下,丈夫的病情相對穩定。不幸的是,她的丈夫于去年因病離世。幾十年來朱美珍一直用她的耐心和愛心,為這個苦難的家庭帶來生活的希望與快樂。
朱美珍幾十年如一日照顧患病的丈夫和癱瘓的婆婆,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中華民族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
他們詮釋了平凡人的真善美
譜寫了一曲孝老愛親的動人贊歌
來源:昆山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