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碗奧灶面,悠悠想起了小時候吃奧灶面!
那時候昆山奧灶館開在亭林路半山橋南堍!應該是現在的位置!門面向西的一座石窟門房子!不大,約三開間門面!記憶中是一個姓顏的老師傅掌門!不知道是什么性質(那時有集體、國營、個體等分)
為什么叫奧灶館,現在有好多說法,其實我們小時候只有一種說法:垃圾、喔哫,就是不干凈的意思!相傳老板祖上家境貧寒,常到菜場揀些別人的不要的鱔魚骨、魚鱗、魚下水、雞鴨骨、螺螄等等!回家洗凈放一起熬成湯料,加入炸爆魚的熟油(紅油),奇鮮香無比,逐成奧灶面的湯頭!因此,奧灶面的頭牌花旦是(紅油爆魚面)
奧灶面講三燙,即湯燙、碗燙、面燙!下面前的碗都放在旁邊一口大禍里,燒成熱水水備用。
一碗上好的奧灶面端到你面前沒有一點熱氣,但一碰它會被燙到!因為那時多擱一層紅油,蓋在湯面之上看不出一點熱氣,(過去生活儉樸,不講究少油,油水大才是美食)挑開面后熱氣香氣撲鼻而來,誘人心肺!
青蒜是奧灶面的又一大特色,老吃客會知會一聲“重青”,意思是多加大蒜葉!不說的,按正常量給蒜!當然少數人不吃蒜就叫“免青”了!
白湯鴨面也是有的!用鴨湯作湯頭,加上鹽水鴨,撒上青蒜,別有一番風味!
交頭一般以爆魚為多!鹵鴨有之!還有一種小爆魚,昆山人叫竄條魚,比較現在品種少了!當然也有人吃光面的!不吃交頭,類似陽春面,原因你知道的!
那個時候吃面要糧票!店里供應三種規格,二兩、二兩半、三兩的面!一般都吃二兩半的夠了,小孩二兩夠了!
奧灶面到那個年代已經是一種高消費了!不是所有人都能吃的!偶爾為之!我家是來了人客(親戚)去吃一頓!飽飽眼福嘴福肚福!所以平日特希望家里來客人,必須搓一頓!
奧灶館門口常有喝面湯的叫花子!他們以喝別人吃剩下的面湯為生!日常天久這些花子雖然破衣爛衫,個個紅光滿面,那是叫奧灶面滋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