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發表于: 2024-07-24
, 來自:江蘇省0==
昆山高新區作為科技創新前沿陣地,擁有規上工業企業456家、高新技術企業820家、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1039家。目前,昆山高新區進入存量發展時代,增量土地指標極為珍貴,如何在發展質量上謀求新突破?低效用地盤整、退二優二更新、存量資源提質增效成為產業發展的“外在助力”。
昆山高新區許多科技型企業雖然規模不大,但是成長性極佳,都需要一宗獨立的產業用地來保障未來的企業發展,并且產業關聯性較強的企業互相集聚,更容易產生集群效應,形成產業規模化的“內生動力”。
在“外在助力”及“內生動力”共同作用下,昆山高新區穩步推進低效用地更新工作。利用土地面積約300畝的元豐路北側、吳淞江西側地塊(原為信益陶瓷所有),將土地收回后重新供應給成長性更高、更符合昆山高新區產業結構的優質企業,打造昆山首例上市企業總部產業園。
自上市企業總部產業園規劃以來
吸引了不少關注
從分析上市企業總部產業園的規劃路徑
昆山高新區探索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立體可見
昆山高新區立足培育壯大總部經濟、支持區內上市、擬上市及上市后備企業做大做強的鮮明導向,聚焦走訪擬上市企業過程中集中反映的用地難問題,通過上市工作聯席會議專題研究,完善上市企業總部產業園操作辦法。堅持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統籌考慮企業產值、稅收、供地情況、依法合規經營情況,明確首期申請用地企業的標準,篩選出首期擬入園企業候選對象,實現有限土地資源加快向“發展前景好、產值增長快、畝均效益高”的優質上市梯隊企業集中。踐行“數據得地”理念,建立量化評估體系,調研評價按照調查摸底、企業評估、賦分排名、形成方案四個環節依次展開,實現供地讓數據說話、憑數據決策。
針對產業園開展統一規劃設計,最大化提升園區布局合理性及使用效率。空間使用方面,充分摸底企業現狀與需求,通過將企業非生產性功能集中設置,將有限的物理空間釋放給企業研發、生產性等重要產業功能,以提升企業核心產業空間占比。交通引導方面,根據企業員工通勤時間、通勤方式、物流運輸時間等進行綜合分析,提出出入口控制、停車控制、卸貨控制等多維度、多層次的控制要求,為企業未來發展預留足夠空間。建筑風貌方面,沿吳淞江畔的建筑天際線錯落有致,地標性建筑奪人眼球,沿總部大道打造隔而不斷、通而不透、慢行友好、活力呈現的總部林蔭大道,將園區整體打造為富有現代、創新、科技感的總部園區。
上市企業總部產業園有別于其它傳統產業園區,在前期研究、土地供應、建設開發等環節中存在許多困難,但昆山高新區各部門不畏艱難、統籌謀劃、多方協調,全力推進產業園開發模式新探索。在設計研究方面,與市級主管部門保持密切溝通,開展充分技術論證,保障項目順利推進。在土地供應方面,開展整體城市設計研究,提前鎖定建筑風貌、空間形態等要素,并將控制要求落實到土地掛牌文件中,確保園區建設“一張藍圖干到底”。在建設開發方面,提前協調證照辦理、圖紙設計等環節的審核,縮短項目報建時間,爭取盡早開工建設。
成立專項工作小組,明確前期選址、項目評審、建筑設計、項目報建等企業開工全流程的推進程序,倒排周期、掛圖作戰,力求做到提前服務、精準指導,推進“拿地即開工”提質增速。
通過大園區的頂層設計,整體解決消防環道、停車、配套設施等問題,倡導共享理念,提升地塊使用效率,幫助企業擴大產能。同等條件下,新模式企業有效生產面積是傳統模式的1.4倍,空間使用效率提高40%。
在整體園區風貌控制的原則下,對企業進行定制化的總建設量與詳細功能落位,讓企業的空間利用率最優。充分尊重企業的定制化與形象標識化需求,在遵守共性的基礎上,讓每個企業都能被“看見”。區別于傳統的先建大園區再招商落位的開發模式,以多家企業共建開發的園區,開園即滿園,國資公司為企業提供了更好的生活與生產配套服務,針對性地服務企業,促進企業發展。
通過精細的調查研究及規劃設計,舍棄傳統“統規統建”“劃地分割”等模式,企業自主承擔可控的成本,在產生大效益和獲得大前景的基礎上,實現共贏。
產業園編制整體方案,明確總平面布局、規劃控制指標和外立面效果。8宗地塊同時掛牌,在掛牌公告中明確土地競得人要參照建筑設計方案執行,企業在拿到不動產權證后,即可申請核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有效實現項目“交地即發證”“拿地即開工”,大大縮減項目審批和開工時間,促進企業早開工、早投產、早達效。
國資公司持有公共配套用地,針對企業訴求,定制高品質科創鄰里配套設施,并深度參與園區管理運營,提供多層次、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為企業運營掃除堵點、補齊短板,助力園區企業降本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