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街區更新撬動老鎮復興、創新引領轉型升級為目標,從用地調整更新、城市空間優化、交通系統優化、市政設施完善、更新實施計劃等方面,提出調整和優化的具體方案和行動計劃。
1、用地調整更新
現狀用地情況梳理:對研究范圍內用地現狀資料、基礎地理數據進行收集和調研,對現狀地理、用地及企業等情況進行深入了解和梳理。
用地更新對象識別:通過發展規劃和實際需求,明確重點進行用地更新優化的地區,并通過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找出綜合效益較低的用地,確定未來用于騰退升級以及自主更新的用地。
工業用地更新指引:盤活低效工業用地,引入新型產業經濟,提升企業活力,引導巴城的產業創新發展,從“硬件”支撐、產業體系、發展模式等方面提出產業更新調整措施和建議。
2、城市空間優化研究
功能布局優化:依據兩岸科創中心、巴城鎮的整體功能結構,充分考慮研究范圍的定位要求,協調區域整體風貌特色,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打造契合自身古鎮的空間形態。
彰顯特色風貌:梳理巴城空間特質,在傳承與發揚歷史文化特色的基礎上,重視現代城鎮特色的培育與發展。重點把握好區域與城鎮的關系、古鎮與現代的關系。確定研究范圍內建筑高度、體量、色彩、密度、風格等要素的形態分區及空間組合關系。
公共空間系統:結合水系生態環境資源,布局公共空間系統,明確廣場、街道、公園綠地、濱水空間等重要開敞空間的控制引導要求。
3、交通系統優化
道路系統:對現狀與規劃的對外交通通道進行梳理,明確規劃區與周邊區域交通聯系模式,在保證交通安全、有序、暢達的前提下,制定近遠期路網改善與規劃方案,細化道路功能分類,提出適應規劃精細化發展的道路類型以及差異化的斷面,確保方案落實到位。此外,針對祖沖之路沿線交叉口、出入口等設施研究合理的交通組織設計方案。
公交系統:制定公共交通發展戰略,校核設施規模與片區發展的匹配情況,優化調整公交場站布局。
慢行系統:加強慢行交通與公共交通站點之間的換乘銜接,提出交通穩靜化、精細化的要素管控要求,差異化引導慢行設施,改善祖沖之路沿線以及張家港等河道沿線慢行出行環境。
靜態交通:科學制定生活區、臨湖片區靜態交通發展策略,明確差異化停車供應結構,科學布局路外公共停車場。同時,制定差異化的停車管理政策和收費管理方式,嚴控路內非法停車,還路于行。
4、市政設施完善
對研究范圍內現狀道路、管線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情況、運行情況及需求情況進行全面摸底、系統評估,為職能部門管理決策及基礎設施優化提升提供依據。
基于現狀評估結果,結合區域發展情況,遵循標準規范及相關規劃,開展基礎設施優化研究,提出道路或管網及設施布局優化、新建與改擴建方案,并合理安排各項市政基礎設施近、遠期建設與改造時序。
5、更新實施計劃
在優化城市空間與支撐體系的基礎上,綜合部門建議、居民需求、企業需求,形成建設項目庫,合理安排項目建設時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