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在昆山市張浦鎮振蘇社區,上千畝連片的水稻田在顆粒歸倉后,秸稈也已全部收儲,黑色的稻泥中孕育著來年豐收的新希望。誰能想到,這片高產稻田原是上海在昆山的“飛地”——振蘇磚瓦廠廢棄的取土坑所在地。
上世紀90年代磚瓦廠停產后,周邊職工宿舍也漸漸破敗,整個區域內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失衡,生態系統受損,遍布磚瓦廢墟。2021年,張浦鎮自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被列入國家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名單以來,統籌謀劃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生態保護修復、公共空間治理、鄉村歷史文化保護等,“治”出城鄉融合的全新面貌和經濟社會生態的多重效益,為全國提供“張浦經驗”。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城市與產業協同共進。近3年來,張浦鎮實現新增耕地5140畝,建成永農地塊高標準農田2.27萬畝,建成率達71.4%,同時一批零散閑置用地資源得以釋放,為高質量發展打開新空間。2022年,張浦鎮獲評首批蘇州市“美麗宜居鎮”;今年,張浦鎮綜合實力首次挺進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前十,再比去年前進一位。
歷史上,張浦鎮由三個鄉鎮撤并重組而成,土地空間“大而散”特征明顯。受早期發展形成的散落式、邊緣式、插花式用地模式影響,全鎮發展受產業跨界協同難、空間精準匹配難等瓶頸制約明顯。
昆山堅持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思維,跳出“鎮域”謀劃頂層設計,將張浦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作為昆山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和昆山自然資源管理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在市級統籌、部門協同、鎮負主責、村抓落實的縱向貫通、橫向聯動的工作機制的有力推進下,昆山相關部門和張浦鎮“掛圖作戰”,逐一破解鄉村耕地碎片化、空間布局無序化、土地資源利用低效化、生態質量退化等問題。
昆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規劃編制突出全域設計,立足全要素“一張圖”,結合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鎮域土地空間資源的數量、布局和功能,匯總形成一張規劃布局圖、一個項目計劃包、一張時間安排表,引導鎮村空間資源按需騰挪、有序流動。在此基礎上,實施方案動態優化機制,在按批復規劃推進既定項目有序實施的同時,及時將新增整治內容納入年度實施計劃,在不影響約束性指標的前提下,確保實現全域“全要素”整治效益的最大化。
張浦鎮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抓好農田布局“變量”,推進“三高一美”建設,優化提升田園景觀風貌,從“質”上支撐耕地全面優化提升,系統重點打造一批高標準農田項目。各項目因地制宜,從土地平整、灌溉溝系、尾水處理、機耕道路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升級,全鎮農業現代化水平大幅提高。2023年,張浦鎮糧食種植面積、糧食總產量創近5年新高。
數量有增加、質量有提升,生態有改善、布局更集中。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高標準農田建設、高標準農業園區建設、補充耕地等創新機制協同推進下,原先零散破碎的魚塘、荒廢的“邊角料”、沉睡的工業用地等被不斷激活。目前,在除張浦中心鎮區以外,全鎮91%的區域統籌實施了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生態保護修復、公共空間治理、鄉村歷史文化保護五類整治項目,鎮村發展的未來邊界不斷拓展。
對低效建設用地的騰挪置換,是為了讓土地效益最大化。
德國施瓦茨集團是熱處理設備制造商行業的領導者,2011年落戶張浦以來穩健發展、迅速成長,計劃增資建設集研發、生產及倉儲于一體的制造中心,打造企業亞太區總部。
在昆山德國工業園的多次協調下,施瓦茨集團與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協商后,確定將陽光西路地塊作為存量嫁接項目,由該環保科技公司建造廠房后,定向租賃給施瓦茨集團,使其項目得以順利開工。達產后,項目預計新增年產值2億元,稅收超千萬元。
土地是項目的承載,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容器”。針對一些中小企業產業層次效益不高、資源占用消耗比重大、安全環保消隱患多的問題,張浦鎮堅持“畝產論英雄”導向,用好高質量發展這個“指揮棒”,對企業資源集約利用情況進行賦分評級,結合群租廠房整改、納統增收等,著力打造一批市級小微特色產業園。也因此,張浦成為昆山首個獲得蘇州市鎮村工業集中區優化整治提升項目獎勵資金的區鎮。
在張弛有度、收放自如的工業用地保障服務下,張浦不但形成了從“一根線束”到“一輛汽車”的汽車零部件產業鏈,還落地了如益海嘉里、優諾乳業等近30家國際著名食品頭部企業,2023年創造近百億元產值,規模居昆山第一。德園工業園已集聚200多家歐美企業,獲評全國首個專精特新產業園(示范)。
結合產業發展需求,張浦鎮科學調配,將部分騰出的空間指標用于鄉村產業園區的新載體建設,建立“強村公司+產業園+村集體”合作模式,拓寬富民增收渠道。2023年,張浦鎮村均可支配收入達1314萬元,同比增長 2.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8萬元,同比增長5%。
如果你問孔玉,村里有什么?作為張浦鎮尚明甸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的她,會給你清晰理出個“123456789”來:1個院士工作站、2萬平方米集體廠房、3000畝基本農田、40畝建設用地、50畝藝術稻田、6家科創企業 、7個高端餐飲 、800棵黃桃樹和9棟品牌民宿。
這片田園風光與當代藝術美學交織互融的土地,因一句“江南圩田 鄉野硅谷”的標語而顯得與眾不同,成為新時代江南鄉村的嶄新表達。絢麗風景的背后,很難想象數年之前這里還是一片淤泥堆積的荒草灘,零散的農田和魚塘分布在河灣中。
尚明甸的華麗轉身,是張浦鎮跳出“鄉村”優化空間布局的一個美麗縮影。
張浦聚焦農業農村現代化,整體考慮鎮域生態修復、景觀休閑、產業承載、文化傳承等綜合功能,深入實施百村共興、百村共美、百村共富、百村共治、百村共享的鄉村振興“五百行動”,一體實施河道生態環境整治、農村閑置資源資產盤活、基礎設施完善、歷史文化保護與風貌提升等項目,全域推動資源、資產高效配置,鎮村并舉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
一方面,張浦提出“景觀化”思路,將長江路、江浦路等“三沿一線”兩側可視1公里范圍納為重點整治區域,開展違章拆除,對沿線村級集體發包的魚塘、蝦塘、藕塘逐步進行清退,并根據地塊特點重塑功能,打造綠色景觀。
另一方面,張浦精準化抓好關鍵點位“增量”,結合“散亂污”整治、“三優三保”專項行動等,重點加強村級集體“三老資產”的騰退,依托金華特色田園鄉村、尚明甸“江南圩田”等項目載體,著力打造薰衣草、向日葵、油菜花等連片花海景觀,不斷提升生態環境和鄉村農旅產業發展綜合效益。
張浦鎮相關負責人表示,依托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對鄉村資源資產的整合提升,張浦鎮還將“三農”與文化、康養、旅游等深度融合,在實現特色康居(宜居)鄉村鎮域全覆蓋的同時,壯大一批“鄉村+旅游”“文化+旅游”等農文旅融合產業,推動了“農創金華”“科創尚明甸”“水鄉姜里”“源極趙陵”等特色鄉村競相“出圈”,全面打響張浦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