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
《新華日報》聚焦昆山市巴城鎮
主動跳出鎮域發展思維
刊發報道
《三個關鍵詞解鎖“每天進步1%”》
規上工業總產值首破2000億大關、進出口總額首破200億美元、全國千強鎮排名一舉躍升11位至第15名、昆山市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區鎮第一等次……2月12日,陽澄湖畔春寒料峭,但巴城鎮高質量發展暨作風效能工作會上好消息頻傳。
成色十足的成績單背后,是巴城以“敢為、至誠、篤實”三原色為筆,在高質量發展的藍圖上“潑墨揮毫”——敢為者,拒絕“躺贏”,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偉力突破發展桎梏;至誠者,用“換位跑一次”理念重構“產城人”關系;篤實者,讓埋頭實干的“硬功夫”化作久久為功的共富密碼。
當傳統水鄉以科創濃度對話世界,當基層治理以繡花功夫編織幸福,強鎮何以更強?昆山市副市長、巴城鎮黨委書記朱葉華思路明確,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和發展之路上的諸多風險挑戰,巴城把2025年定為“唯實奮進年”,全力以赴拼開局、搶進度,主動跳出鎮域發展思維,以“每天進步1%”的奮進之姿開創發展新局面,把令人振奮的藍圖變成令人信服的實景。
立春當天,智程半導體迎來了蛇年的首個開工日,春節假期里的生產車間立刻忙碌起來。這家從事半導體領域濕制程設備研發、生產與銷售的國家級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企業,在第三代半導體制造細分領域的市場占有率位居前列。
“我們的設備用在半導體生產過程中,比如晶圓清洗、蝕刻和電鍍等。其關鍵的工藝參數如顆粒物尺寸、電鍍層厚度等小至納米級,對設備的技術設計、材料選型、生產環境和過程管控要求非常高,單臺設備售價達千萬元以上。”蘇州智程半導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仕品向記者介紹,智程進入半導體設備賽道已超過10年,公司注重研發投入,每年研發投入占收入比例超10%,長期以來技術投入也帶來了市場回報,公司近幾年訂單額增幅都在30%以上,去年新簽訂單近7億元。
20年前,26歲的楊仕品辭去教師工作,從陜西老家坐了28個小時的綠皮火車來到蘇州打拼,并最終選擇在昆山創業。當他在2013年毅然從軟件服務跨界智能制造時,不曾預料10年后能憑借自研技術實現國外半導體濕法設備的國產替代。
搶抓時代風口逆襲而上,楊仕品認為最核心的一條是:不甘平庸,勇敢向前!這恰似當年巴解揮斧斬斷的不僅是蟹螯,更是對未知領域的畏懼與猶疑。
“第一食蟹者為天下勇敢之最”。自“第一個吃螃蟹”的巴解開始,這種“敢為天下先”的豪氣與魄力就鐫刻在了巴城的基因之中。從“夾人蟲”到“蟹經濟”,從傳統鄉鎮到產業新城,巴城始終以“敢”破題、以“新”作答。
巴城之“敢”,是“昆山之路”精神的微觀映射,這種勇于突破的基因早已烙進這座城市的血脈。正如當年巴解在篝火旁拓寬食物的邊界,今天的巴城在產業發展的浪潮中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重新標定鎮域經濟的價值坐標。
立臻項目就是最亮眼的注腳。這個占地800多畝的千億級項目,是國內最先進的高端智能終端設備制造基地之一。透過智能工廠現代化車間的玻璃幕墻,人們看到的不僅是電子產業集群的聚勢騰飛,更是一個鄉鎮與全球產業鏈深度咬合的雄心。這種產業升級的壯舉背后,是刀刃向內的改革勇氣——地方政府主動提升拉高發展標桿,用“騰籠換鳥”的魄力重構產業版圖。
先行者的勇氣從來不止于經濟領域。面對制約城市發展的基層治理問題,巴城將344項執法事項納入綜合行政執法局,用“三層網格”編織出違建治理的“天網”;將“大綠地”式的中央公園轉向眾多的“口袋公園”,用47個“昆小薇”“小游園”,在產業園區與居民區之間編織起15分鐘品質生活圈。
當2024年的經濟數據躍然紙上,巴城鎮增速位居昆山全市前列的各項指標,不過是“敢”字精神在數字維度的投影,這就像陽澄湖大閘蟹在咸淡水交匯處的進化智慧——既保有攻堅克難的硬殼,又孕育出鮮美的內在。當長三角小鎮敢于主動跳出鎮域比拼,中國縣域經濟的發展有了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
“當天事當天辦,為巴城鎮便民服務中心的效率點贊!”捧著變更后的營業執照,昆山市興凱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郭艷青喜笑顏開。這個曾讓企業輾轉難眠的增資股改節點難題,在“一對一”精準輔導服務中迎刃而解。
新春伊始,“換位跑一次”專項行動在蘇州、昆山全面鋪開。巴城亦是第一時間落實,在高質量發展暨作風效能工作會議后,隨即召開“換位跑一次”工作推進會,要求把“換位跑一次”作為優化營商環境、改進工作作風的關鍵抓手,查找服務和需求、政策與落地之間的差距,進一步優化辦事流程、提升服務效能,全力打造“暖心巴城”服務3.0版,以惠企惠民服務實效提升經濟社會發展質效。
走進巴城鎮便民服務中心辦事大廳,兩側辦事窗口之間的那方“特殊柜臺”很是醒目。這是常規辦事窗口前增設的預審崗,可以幫辦事主體在辦件受理前預審材料,解決材料不齊、表達不準確的問題。這個看似微小的流程再造,每年都為大批企業和群眾省去反復奔波的煩惱。
中心各進駐單位負責人更是化身辦事群眾,在取號等待、材料填報的親身體驗中,捕捉那些隱藏在文件背后的真實訴求。這個看似簡單的行動,實則折射出巴城面對企業與群眾一以貫之的滿滿誠意——政府不再滿足于被動接招,而是主動拆解企業全生命周期的痛點,將“誠”字熔鑄進服務的每個細節。
諸如此類的便民“小巧思”在巴城不勝枚舉。正是這種重構傳統政務服務模式的誠意,催生出企業開辦“0.5個工作日”的極限速度、37.18萬件各類辦件的100%辦結率,讓666家新企業在2024年紛紛破土而出。
巴城之“誠”,不僅浸潤在辦事窗口的溫情高效里,更綻放在產業工人下班后的“溫馨港灣”中。在長三角制造業版圖上,梧桐小城這個容納數萬產業工人的社區正為“產城融合”賦予新的內涵:無人機巢在樓宇間守望;數字化平臺與消防設施更新的軟硬件結合守護著千家萬戶的祥和;黨群服務中心集成醫療、文體、心理咨詢等“一站式”服務,打造出“15分鐘便民圈”……每一處設計與改進,都包裹著以人為本的治理溫度。
“集宿區就是服務區、生活區就是生態圈,這是梧桐社區一直堅持的服務理念。”梧桐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薛慶向記者解密,“梧桐社區”寓意“種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展現了巴城“求賢若渴”的誠心和“精致服務”的恒心。
更令人動容的是,作為昆曲之鄉,巴城澆筑文化認同的堅守從未間斷——連續十載的重陽曲會上,昆曲水磨腔的婉轉不僅縈繞在雕花戲臺,更浸潤著新老巴城人的精神家園。這種以文化軟實力凝聚向心力的智慧,恰如老玉工琢器的耐心,在時光淬煉中讓人才與城市達成默契共生。
如今在巴城,一場關于“誠”的實踐正悄然改寫基層治理的敘事邏輯:政務服務改革的“減法”做優了營商環境,民生配套的“加法”夯實了人才根基,文化浸潤的“乘法”則激活了城市認同。以“至誠之心”作黏合劑、讓產業齒輪與文化脈絡耦合轉動,巴城“產城人”融合的同心圓正在誠意的澆灌下不斷延展半徑。
作為著名的陽澄湖大閘蟹之鄉,每年品蟹季,巴城的大閘蟹都“一蟹難求”。從陽澄湖畔放眼望去,青殼金爪的大閘蟹早已不是簡單的農產品,而是鑲嵌在鄉村振興版圖上的明珠。
“以前大閘蟹每年畝均贏利2000元—3000元,如今每年畝均贏利8000元。現在是真正的科技化養殖,產業園依靠昆山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和巴城鎮農村工作辦公室的技術指導,從選苗到飼料都得嚴格符合要求,每年大閘蟹上市之前,省、市還要對大閘蟹進行檢測。”巴城鎮陽澄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說。
統一蟹種、統一標準、統一品牌、統一監管、統一銷售,巴城“實打實”的富民路徑正鋪就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小小一只蟹,催生了巴城380多個交易碼頭、1300多家餐飲飯店,帶動一個電商產業園3萬多人就業,拉動產業年收入40多億元。
沿湖向北,巴城鎮高標準糧油生產基地的機械臂正將秧盤精準送入恒溫箱,無人插秧機在北斗導航下“繡”出筆直的“綠色詩行”。這里既是昆山耕地輪作培肥的試驗田,也是農業現代化的樣板間。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機械化耕作率超95%,可年產優質稻米4000噸。
從“提籃叫賣”到建成“全產業鏈”,巴城用“唯實奮進”的篤行之姿將“一只蟹”“一粒米”做成富民大文章——當蟹農在電商平臺刷新銷售紀錄時,種糧大戶正通過衛星遙感監測作物長勢;覆蓋全鎮的“溫暖6+1”社會救助站里,志愿者正為獨居老人調試智能手環;69個蘇州市特色康居鄉村星羅棋布,12家日間照料中心連綴成養老網絡,60多個按時完成的民生微實事讓巴城在料峭春寒中“溫暖+1℃”……
民生小事,也是“國之大者”。從宏大敘事到微觀視角,實干興邦永遠建立在對民生的深刻體察之上,就像先民烹蟹時既需要劈開硬殼的果決,更離不開調和五味的匠心。巴城這份“實篤篤”的民生答卷,是田間蟹塘的豐收喜悅,是老街巷尾的昆曲悠揚,是百姓笑容里的幸福密碼。
巴城之“實”,不僅是唯實的精神,也是實干的行動,更是實在的成績。以實干創實績,這就要求鍛造一支過硬的干部隊伍。當前,巴城正優化村、社區書記、矛盾調處、招商護商、年輕干部、城市更新、綜合執法與應急管理等7支隊伍,要求全體干部扛起攻堅克難的硬擔當,提振敢為善為的精氣神,以“每天進步1%”的實干之舉,抓緊每一天、干好每件事,推動各項工作緊起來、快起來、跑起來。
當“敢”的銳氣沖破思維藩籬,“誠”的紐帶連接政企人心,“實”的根基撐起發展高度,這個陽澄湖畔的江南小鎮,已然在長三角璀璨的城市群中綻放出獨特的三色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