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82252
前 言
推開一扇斑駁的木門,可能撞見昆曲裊裊的工尺譜;轉過一道臨河的街角,或許正逢奧灶面出鍋的蒸騰熱氣。在昆山的傳統村落里,非遺是農耕文明未曾斷代的年輪——阿婆煮茶時攪動的漣漪,藏著二十四節氣的倒影;老農一嗓田歌唱罷,稻穗便黃過六百個春秋。當集中連片保護的理念串聯起星羅棋布的鄉愁,我們看見的不僅是老匠人掌心的紋路,更是一座城市對文化命脈的溫柔守護。
清明如約而至
昆山正儀老街上
青團子的香氣愈發濃郁
小小的青團子不只是一道美食
它還是昆山的非遺珍寶
...
近年來
昆山扎實推動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
營造傳承與發展的良好氛圍
讓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本期
讓我們開啟鄉土非遺探索的第一站
↓↓↓
青團子的故事,始于千年前的寒食節。唐代百姓為禁火冷食,以艾草汁染米團祭祖;至明清,江南人家將青團列為清明“時物”,《清嘉錄》記載,“市上賣青團、焐熟藕,為居人清明祀先之品”。
在昆山,青團子制作中的佼佼者當屬正儀老街的百年老店文魁齋了,其青團制作工藝先后被列入第六批蘇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及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文魁齋的青團子制作工藝極為講究。首先要挑選新鮮上好的漿麥草,洗凈浸泡后搗爛榨取青汁。青汁中兌入適量的堿水去除青草氣,其中最關鍵的在于青汁與石灰水的配比,這既是青團質量的保證,也是店家的不傳之秘。接著將青汁與糯米粉混合揉勻,直至面團不黏手。青團的餡料也獨具特色,豬油豆沙香甜細膩,白糖棗泥軟糯可口。包好餡料后,團子上籠蒸熟。
經過這樣一整套工序,亮晶晶、碧瑩瑩的青團子就可以上市了。此時的青團外皮軟糯,內餡甜而不膩,還帶著淡淡香氣,讓人回味無窮。
如今的青團子早已不只是祭祖的寄托,而是真正“活”在了人間煙火里。每到清明前后,正儀老街熱鬧非凡。文魁齋的后廚里,老師傅們仍一絲不茍地守著 “浸、兌、和、拌、蒸、剪”六字訣;櫥窗外,天南海北的游客排著隊,手機鏡頭對準蒸籠騰起的熱氣,等待這一口春日限定的滋味。
咬一口青團子,轉身扎進百戲博物館,聽一段《牡丹亭》的水磨調;循著青團香氣漫步村落田埂,偶遇戴印花布頭巾的阿婆采漿麥草……一枚小小的青團子成了“導游”,帶著游客們赴一場從舌尖到腳尖的春日漫游盛宴,感受百年老手藝與昆山古村落的煙火氣在新時代的完美交融。
當二十四節氣輪轉至清明
這顆青團子
依然是昆山人與春天對話的方式
——咬一口春天的翠綠
嘗得到非遺的堅守,也品得出時代的包容
跟著這口軟糯香甜的青團子
這里還有不少好去處
值得一探
由上塘街和下塘街組成,沿河而建,古樸的石板路延伸至遠方,街道兩旁是綿延數百米的枕河人家。這里不僅有最負盛名的青團子,更有諸多特色小吃令人垂涎,晶瑩剔透的泡泡餛飩、香氣撲鼻的蘿卜絲餅、甜蜜軟糯的海棠糕,還有面拖大排、雞爪等美味。
從正儀老街出發,步行不遠便可到達。博物館建筑之形取戲曲“工尺譜”之意,是國內首個集齊中國348個劇種的戲曲主題博物館。踏入館內,仿佛置身于戲曲藝術的殿堂,這里不僅是一座展示戲曲藝術的博物館,更是一座承載著中國戲曲文化精髓的重要殿堂。
在一枚青團子中
感受非遺傳承的文化密碼
它包裹的不僅是春天的滋味
更是一部活的文化史
青團正當時
來昆山
感受老街古韻、百戲經典
偶遇春光正好的江南吧!
- END -
來源:宜居昆山
UID:659919
UID:96716
UID:789246
賞
我要提現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完成支付
電話:0512-57993030工作日 8:30-17:00在線廣告熱線:18012662666緊急聯系:18888186330
昆山阿拉丁網絡傳媒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2014-2019 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200152 蘇ICP備10046361號-25
未經昆山論壇官方授權,任何APP及第三方平臺嚴禁轉載及使用昆山論壇內容,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