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和孩子的溝通質量
決定著孩子的成長質量
新學期馬上開始了
家長要主動上好親子溝通課
和諧的親子關系
對孩子的生活學習都會有所助益
今天小昆給各位家長
分享5種親子溝通策略
滿滿干貨,一起來看!
當孩子因為某件事與父母對抗時,如果我們強行采用“非黑即白”的溝通方式,只會讓孩子反抗。以打游戲不愿意做作業為例,暑期余額告急,看到孩子還在打游戲,如果我們說:“你今天必須把游戲放下,馬上完成作業,不然不準玩,也不要去學校讀書了,你就天天打游戲吧!”孩子就可能更加逆反。
此時,要放下執著,放下“非黑即白”的表達:
第一步,描述事實。客觀公正地陳述看到的情況:“你今天玩游戲,從早上8點一直打到11點,都打了3個小時了。”
第二步,表達關心。此時可以表達你的擔憂。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我擔心會對你身體不好,影響你的脊椎。”
第三步,提供選擇。當把要求變成幾種選擇,并讓孩子自己來決定,這樣會增強孩子的主動性和責任感。同時,注意提出的要求要有可行性。比如,“你看你現在是先完成作業,還是先玩手機?我相信你是個懂事的孩子,知道怎么去選擇的。”
第四步,表達參考。最后,我們可以給孩子說:“當然,我覺得可能……這種方式去做,可能更有用,要不你去試一試?”這種方式更容易讓孩子接受。千萬不要說:“你必須……做!否則……”這樣只會引起孩子的對抗。
一些孩子從小生活在贊美中,有時聽不進別人的批評,會產生一種自然的防御狀態來保護自我,一旦孩子產生了防御的狀態,那么任何意見都是無效的,有的孩子甚至會因為父母的批評變得敏感。那么如何能夠巧妙地給孩子提建議呢?
第一步,喂顆“順氣丸”。我們在給孩子提建議的時候,先注意時間和場合,尤其是要觀察孩子的狀態。然后先對孩子給予關愛、認可、欣賞,或者在非常輕松幽默的氛圍下,在孩子愉悅平靜的狀態下,再進行下一步。
第二步,商量“變形記”。接著,用討論的方式、商量的語氣和孩子提出建議。比如:“兒子,我有個想法和你商量下,看行不行?”有時候,決定孩子是否聽取建議的關鍵,是父母的語氣和態度。
第三步,正面“貼標簽”。在討論完畢后,我們要給孩子積極的鼓勵和正面的標簽,比如:“我相信兒子能改正,會變得越來越優秀!” “我的孩子本來就是一個懂得不斷完善自我的人!”
每個父母對孩子有著期待和希望,所以,當孩子的表現不符合自己內心期待的時候,就容易生氣、發怒、指責孩子,這樣導致孩子覺得:在父母的眼里自己什么都不行!從而讓親子關系緊張,疏遠、對立。那么,怎么改變呢?
第一步,觀察孩子。觀察孩子,到底是哪些方面讓自己生氣、指責。
第二步,客觀記錄。把孩子關于這件事的所有行為全部記錄下來,不帶任何感情色彩,比如早上不早起,千萬不要記錄成懶惰。
第三步,理性分類。把孩子的所有讓我們不開心的事情進行分成三類。一類是不嚴重可忽略的行為。比如:孩子喜歡只穿黑色衣服。這并不影響孩子成長,父母可以忽略。第二類,嚴重不能接受的行為。這一般涉及底線問題,或者價值觀,影響孩子未來的問題。比如:孩子欺負人,孩子對人不尊重。這類問題要非常重視。第三類,值得發揚光大的行為。每個孩子都有優點,不管什么事情,都有正面的值得激勵的一面,所以我們要找到正面的能量。
第四步,分層對待。當我們和孩子交流溝通的時候,要懂得區別對待。先肯定值得發揚光大的行為,進行大肆表揚;對不嚴重可忽略的行為,做到不苛責,這一類行為在孩子面前可以不提;再認真嚴肅地糾正嚴重不能接受的行為。這樣,和孩子溝通,孩子就容易接受,并且不會影響親子關系。
當我們和孩子語言上溝通不了,或者有的話不方便無法當面說,我們都可以用書寫便條的方式。當孩子收到這樣的便條,就像收到一封書信一樣高興。
第一步,書寫便條。首先我們父母可以選好紙張,可以是一般紙張,也可以是精心挑選的信箋紙,還可以是專用筆記本。把父母想溝通的內容書寫出來,注意盡量是聊天的方式,這樣雙方沒有壓力。
第二步,置放便條。我們可以放在顯眼的位置,孩子的房間,讓孩子自己發現,給孩子驚喜,也可以直接告訴孩子:“今天媽媽給你寫了便條放在桌子上了。”讓孩子充滿期待。
第三步,后續鞏固。當孩子看了便條,我們可以觀察孩子的表現,并思考下一步溝通內容。也可以請孩子在便條上回復內容,形成便條的持續溝通。
第四步,長期堅持。作為書寫便條這樣的方式,我們可以長期堅持,形成一種習慣,讓親子之間更加親密。
父母批評孩子,目的是讓孩子改正錯誤,讓孩子心服口服。而不是發泄情緒,所以如何批評才有效果,那么我們用上“五分鐘效應”:
第一步,一分鐘冷靜。作為父母,我們面對孩子的錯誤,要先處理自己的情緒,讓自己冷靜下來,不然說一些發泄情緒的話,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火上澆油。自己冷靜下來,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找到錯誤的原因和改正的方法。
第二步,一分鐘申述。孩子犯錯后,我們不要急于讓孩子承認錯誤,而是給他申述的機會,給他說話的權利。讓孩子把想說的都說出來,我們也更能夠對孩子的錯誤緣由有更加全面客觀地了解。比如,可以問問:“發生了什么事情,說給爸爸媽媽聽聽,好嗎?”并要注意給予孩子耐心的傾聽,并注意回應孩子的感受。
第三步,一分鐘指正。聽明白孩子的申述后,接下來,對孩子的錯誤行為進行陳述,并且要實事求是指出錯在哪里,不能只問孩子:“錯了沒有?”而要清晰地讓孩子明白錯誤的原因。
第四步,一分鐘方法。批評的目的是要孩子改正,所以,在指出不對的基礎上,還需要形成正確的策略和方法,否則不知道下一步有效的方向是什么。
第五步,一分鐘安慰。批評孩子后,還要給孩子安慰和鼓勵,避免孩子一直沉浸在負面情緒中。可以告訴孩子:“知道錯了,改正就好,我相信你是個聰明的孩子,會知道以后怎么做的。”